常言道:文人相轻,武者相重。

自古以来文坛大家们彼此相互诟病的事情时有发生。文人之间对于文艺作品提出不同的意见也是常有的事。文艺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讨论,持有不同的意见才能保持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

但是,过分的苛求,以及将主观的情绪加入到艺术评论中来那就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了。曾经文学流派之间辩论,到底是文言好还是白话好。

对于新一代文学创作的见解引起了当时包括胡适、鲁迅、郭沫若等老一辈文学家的激烈讨论。但是从那时候开始,文人之间就似乎始终难以保持客观中正的立场,往往将学术讨论最终演化为人生攻击;或者是将对于个人的看法,加入到学术问题的辩论里。

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后世文艺界相互指责攻击的滥觞。时至今日,这一风气依然不减当年。

画坛泰斗范增与李敖之争

范曾是我国当代画坛的不世泰斗,当年凭借一副泼墨钟馗的造像名震海内。在绘画艺术上范曾可谓是造诣高深,其创作的系列人物组图也颇具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样在书法方面范曾也是别具一格自成一派。

其书法作品气韵险峻,线条苍劲。往往也算是难得的佳作。但是范曾的书法作品在圈中却饱受非议。学者李敖曾公开表示: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

李敖是台湾著名的学者,久负盛名的文艺批评家。在文玩艺术作品的鉴定上更是独具慧眼,并且在书法上也颇具功力。但是李敖对于范曾的评价是否准确呢?其实更多的是因人废字罢了。

风格即人格?

少年时候的范曾在求学以及日后成名的过程中有许多颇具争议的往事。学界对于范曾为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范曾的恩师李苦禅老人曾说过子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并公开断绝师徒关系,留下遗言说:没有这个学生,我死后不许让范曾来扶陵。

范曾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于自己的这些非议表示:是非功德,留给后人评说吧。

且不说范曾老先生的字究竟如何,单从李敖对于范曾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李敖曾直言范曾做作讨厌。也不知道是对其人品做出的评价,还是对其书法做出的评价。

当我们看到范曾与李敖的字时其实可以发现两者在文艺理论上的追求导致了二人在认识上的差距。

都说字如其人,其实不竟然。一个人的字包含了这个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思想境界的渴望,这种内在的追求与渴望往往会成为其对于艺术表现的外化。

可以看出,范曾的字遒劲古道,风格典雅、高远。虽然具有一些江湖气,但是依然有迹可循。在范曾的书法作品中其实可以看出,由于早年学画的缘故,在其书法中可以找到几分画意。

如果严格按照书法流派的审美来看的话,范曾的字也算是出格的了。但是出格归出格,并不影响其书法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苏轼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评价一副书法作品,主要在用笔、结构、章法、内涵等几个方面。

但是作为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又不拘一格。一味的寻迹古人在章法上的讲究,那么自然就不可能将范曾的作品列入优秀。同样,一味的只在寻迹古人的章法,自然也无从理解书法艺术的价值。

都说,风格即人格。这句话并不准确。但是说:风格是一个人向往的境界,其实恰如其分。从范曾的书法作品中,我们所见到的范曾,在其人生境界上的表现远要比从他口中来的多。评价一个人,不该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写了什么。

范曾《国学开讲》一书中有诗言:以霜雪之洁求其品,以岱宗之高求其志。以潭壑之深求其学,以大地之厚求其德。并且将这首诗写成了书法作品。言之凿凿,看起来这的确是范曾的人生志向。

但是理想归理想,与其人有何干系?遒劲,高远,犹如松柏,这是范曾的书法中能给我们带来的意境,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所以才渴望。因此,姑妄言之,范曾的作品所包含的正是范曾终其一生求而不得的人生价值,但是似乎这样的人生价值与其人相去甚远。

字有味道、有内涵、意境好、但非其人。

藏锋显拙,饶显可爱

再看李敖,李敖曾自评:我写了一手好毛笔字,是中国末代文人字,字体介于《圭峰碑》和馆阁体之间。

严格的说来,李敖的书法并未见到《圭峰碑》与馆阁体的气息。这恐怕也与其为人息息相关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敖的书法旨在追求一种冲淡之美,与近代的多数人文的心态保持一致。

在李敖的书法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是锋芒的文人竟可能的在以一种冲淡的之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李敖的书法相较于范曾其实更具有实用性,大有南朝的书帖之美。

李敖的书法作品与其人一样,竭力的去遵守法度,但是却又实实在在的出格的很。其书气势外显,笔锋犀利。

但是又可以见到一丝可以雕琢的气息,仿佛是在向世人展露我是一个遵循世俗的普通人。这样的雕琢更像是尽可能的向外界袒露其人尚可亲近。只是这样的袒露,饶显拙气,甚是可爱。

其实,无论是范曾还是李敖。二者的字都未曾达到他们口中自诩的高度。李敖与范曾的字无一能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也无一能做到恪守法度。二者皆有匠气。只是,李敖的匠气在于藏锋,范曾的匠气在于孤高。

但是奇妙的是两人在书法上的这种匠气无不与其人的思想息息相关,这也难怪二人水火不容。要是两人同台比试的话,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想必观众的争论一定比二人的争论更精彩。

但是作为看客,对待艺术作品还是不能有失公允,无论李敖还是范曾无一不是现在中国文人中的大家。艺术的精彩正是由于其多样性的存在,不同的艺术观念,不同的人格和风格,最终外化所形成的艺术表现一定是多元的。

一味地用一种标准来断定艺术作品的好坏当然不行,但是书法艺术的审美却始终在一定的审美取向范围之内,这是人类对于美的普遍追求和认知。相比较那些杂乱无度又无内在表现的江湖体而言,无论范曾还是李敖都当是真的大师了。

文/映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