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行走广东”带大家走进陈白沙纪念馆,近距离领略被誉为“圣代真儒”和从祀孔庙“岭南第一人”的陈献章先生的传奇人生。
江门,中国著名的侨乡,这里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在众多江门先贤中,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代大儒陈献章,备受人们尊崇,陈献章,字公甫,出生于新会都会乡,10岁迁居白沙里,因此被世人称为“白沙”先生,陈献章先生在20岁那年考中了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都未能如愿高中,迷惘中,他决定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专心读书和讲学。
陈献章非常勤奋好学,他读书和讲学的足迹可谓踏遍了五邑地区,尤其是江门、新会等地,从新会圭峰山到钓鱼台,从小庐山书屋到碧玉楼、嘉会楼等,陈献章在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的同时,苦苦潜心研学,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主张,创立了“江门学派”,对明朝和清朝及以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献章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在学术上主张要“学贵知疑”,给明代程硃理学那种沉闷的学术思想开创了一个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陈献章去世后,明万历2年,年,因感念其品格与学识,朝廷下诏在他的家乡修建了一座陈白沙祠。祠堂的第三进,便是祭奠陈献章的“崇正堂”,其匾额以及两侧的对联,皆为明神宗朱翊钧所赐,明神宗还诏准他从祀孔庙,陈献章因此也成为岭南地区唯一一名从祀孔庙的大儒,被后世誉为“圣代真儒”、“岭南第一人”。
陈献章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晚年首创使用茅龙笔,每一笔画都容易有飞白,淡雅的诗韵,峭拔的书风,连同那开启先河的学问,陈献章就像一座文化丰碑,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岭南的文化,厚重、持久而深远!
陈献章先生在江门的遗迹很多,除“楚云台”、“春阳台”、“庐山书院”、“嘉会楼”等早已湮没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楼”、“贞节碑坊”等,均为明代建筑。其中贞节牌坊且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钓台故址”、“白沙公园”等纪念建筑物。
陈白沙纪念馆坐落在江门市区白沙乡仁贤里(西区大道44号),正门是高大的石头牌楼,飞檐斗拱,门楼顶部中央有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门楼上方的“陈白沙纪念馆”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雄伟壮观。大门左右两边各镌刻着一副对联:“哲理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整个牌坊用花岗岩建筑而成,气势磅礴。
一进牌楼,便进入广场中央,“千秋仰止”的陈白沙先生铜像赫然入目,只见他身材魁梧,头戴围巾,一身儒者穿着,右手理鬚,左手握书,气宇轩昂,玉树临风,仿佛正穿越时空的隧道,向我们款款走来。
铜像前面是一块花岗岩横匾,上面刻有先生的大弟子湛若水书写的“千秋仰止”四个大字,短短的四个字,表达了世人对陈白沙先生的无限尊崇,足以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横匾后面又是气势非凡的木石牌坊,“贞节”二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关于“贞节”二字的涵义,从影视或文学作品中领略过不少,但作为一个儒家圣人的纪念馆里面有一座“贞节”牌坊,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要从献章先生的身世说起,原来献章先生是一个遗腹子,他在父亲病故后一个月才来到人间。当时母亲只有24岁,丈夫死后一直都没有改嫁,终生勤恳劳碌,辛辛苦苦将陈献章和比他年长五岁的哥哥抚养成人,还培养兄弟俩读书出人头地。
献章先生56岁那年被推荐进京,但恰逢老母病重,他恳奏皇上,详细叙述母亲对自己不寻常的养育经历,并请求回老家照顾母亲尽孝。宪宗皇帝很受感动,遂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批准其回乡,并下诏为他母亲立一贞节牌坊。我们看牌坊“贞节”二字上面确实有“圣旨”二字,牌坊后面有“母节子贤”四个字,原来蕴含的道理就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