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本书后,更增添了我对汪曾祺的喜爱。
他是个有趣的老头儿,也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人,更是个实实在在讲述生活的人。
我并没有看过汪曾祺老师的戏剧作品,这本书是第一本。
其实早就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了,因为他的书名都很诗意,比如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还有《万物可期,人间值得》、《人间有味是清欢》、《十分有趣十分有味》、《耳目所接皆是水》……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绝对是众人认可。
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能够出名,全靠自身实力过硬,有好作品被人们看到。
二,读了汪曾祺的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乎曾经在读老舍、史铁生、朱光潜等人的作品时,也有如此的放松与用心,这似乎就是京派作家的特点。
汪曾祺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原本他爸爸就是个画家,或者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也因此,汪曾祺也受到了家人对他的影响。
汪曾祺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写到关于自己业余爱好的形成过程,让你不由得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那么的洒脱而有诗意。
三,关于汪曾祺的写字历程,对于我们是非常好的借鉴。
大概十一二岁的时候,汪曾祺的爷爷忽然高兴,要亲自教他《论语》、教他写字。
从那时起,汪曾祺的“写写字”比如练毛笔字,大字先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都是爷爷的藏贴。
后来,爷爷看他写字有才分,于是又给了他一些初拓字帖,让他常看看。
这些字帖有小字《麻姑仙坛》、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等。
后来汪曾祺又跟自己的三姑父家学了《多宝塔》,以及魏碑。
汪曾祺的爸爸也鼓励他多写魏碑,并给了他一本影印的《张猛龙碑》,以及纸质较粗,也厚的稻草做的纸。他父亲说说“写魏碑,字才有骨力。”
汪曾祺认为,《张猛龙》使他受益匪浅,如今汪曾祺的字间架用笔还能看到魏碑的痕迹。
后来汪曾祺临帖少了,但是却经常看帖,比如《乐毅伦》、《行穰》、《丧乱》、颜真卿的《祭侄文》等帖。
到了大学时候,又开始喜欢上颜真卿和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后来汪曾祺还喜欢上了汉碑,临过《张迁碑》、《石门铭》、《西狭颂》等。
他表示,自己不喜欢《曹全碑》,他认为盖汉碑好处全在筋骨开张,意态从容,而《曹全碑》过于整饬。
四,汪曾祺从小受到书画的熏陶,他说,自己画画没有真正的师承,父亲画写意花卉,汪曾祺就从小看他画画,结果自己也开始画写意的画。
当汪曾祺初二时候自己拿起笔直接画了幅墨荷,标出后挂在了成绩展览室里,后来上了高中,功课很紧,就不再画画。
直到当了右派,下放到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束劳动后,用来自我放松,画了不少植物图谱。
后来运动中没完没了天天要写交待,自己觉得也烦人,便在交待的空隙,画起了画,驱散心中郁闷,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画得多了,就挂在自己屋子里,被别人看了,求画的人越来越多。
虽然也有喜欢的画家作品,但是在画自己的画时,多是中西结合,西方印象加东方印象派。
汪曾祺还喜欢在画得旁边题诗代简,原创内容,别有味道。
冯友兰赞叹汪曾祺的画与题诗“诗中有人”。
五,汪曾祺还喜欢做菜,而且做菜前要自己去买菜。
在逛菜市场的时候,就已经构思出一会儿要做的菜是怎样的了。
汪曾祺说,自己喜欢逛菜市场,不爱逛百货商场,因为菜市场更有生活气息。
每一次做菜就如同拍演一出戏剧,做菜待客,更是知道如何看对象。
做出来的菜总能让人赞不绝口。
汪曾祺总结做菜的经验,那就是多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
就连汪曾祺本人也是,一个菜点,要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
另外,做菜还需要想象力,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汪曾祺的生活,总是让人向往,就算是他在艰苦的时候,那种诗情画意,是刻在他骨子里的。
小清新似的生活,让如今多少人向往。
正如汪曾祺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倘若一个人的心态能够如汪曾祺这般,心里装着美好,装着童趣,那么也会感受到一个咸鸭蛋吃两顿饭吃的美妙吧。
抬头望望天,天空是那样洁净清澈!
让我们学习汪曾祺,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