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峰尾古城首先从一座古代石塔开始。石塔名叫圭峰塔,屹立于峰尾半岛圭峰澳上,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清朝,是三层四角佛塔。

△峰尾造船遗址

明清时期,随着泉州港的逐渐没落,泉港却凭借着天然良港和造船技艺以及航海技术成为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这座佛塔也成了引领渔商船安全进出港的海岸航标塔。

石塔两边的对联上写着“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或许,渔民们不知道海国究竟有多大,但海权意识的种子从很早开始就已经在泉港先民心中扎下了根,最后再把这种海洋文化镌刻于石塔上。

△圭峰塔

峰尾半岛古称“峰城”、“圭峰”,隶属泉港区,前方是辽阔的大海,身后是平坦的平原,东部直插入海。

△峰尾古城

泉港历史是悠久的,但名字却是年轻的。历朝历代的管辖权几次易主,先是南安和晋江,后来到元明清开始长期由惠安管辖,年划归肖厝经济开发管委会,直到年才取泉州新港之名为泉港区。

△观海楼

向海而生,泉港56公里的海岸线,峰尾就长达13公里。峰尾人世代以海为田,以船为家,以渔为业,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众多天然良港。

△圭峰澳

海运的繁荣催生了海船的发展,“水密隔舱”技艺让海船航行更远,而泉港“福船”制造技艺更是福建的典型代表。现今,泉港人也把这项技艺发展成船模产业,作为旅游纪念品。

△福船模型△峰尾渔船

峰尾是泉港历史上唯一的古城,曾经还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和天然避风港,与惠安崇武、石狮祥芝、晋江深沪并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

△峰尾船检站旧址△石敢当

海洋贸易带来峰尾的繁华,以前的峰尾街店铺林立,茶庄、布庄、药铺、酒馆等一应俱全。可惜时代更迭,曾经的热闹景象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峰尾古街△俱乐部旧址

峰尾作为海防重镇由来已久,峰城是明代产物,为防倭寇骚扰,一座座花岗岩高墙阻隔了人们向海讨生活的脚步,海禁也由此开始。

△民兵哨所

这是古城,更是一座石头城。峰尾渔民不仅把坚硬的石头用来建造房屋,修筑城墙,更把它们当成素材装饰到墙面,顿时一朵朵石头花在墙上绽放,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

峰尾历史上名人辈出,卢琦是著名的那一个。先民的努力换来的是后世一代代人的学习榜样,圭峰文化的教育也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峰尾人。

在峰尾古城西门外有一座义烈庙,高大的牌楼内是供奉姑妈神像的厅堂,厅堂上是繁复精致的藻井,厅堂外则是镀金的精美戏台。当地人尊称姑妈,原名刘益娘,因“素明大义,秉性真烈”而得名义烈庙。

△义烈庙精致的藻井△义烈庙精美的戏台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义烈娘娘的诞辰日,来自海内外的无数信众便会纷纷来此一起庆祝这个隆重的日子。相比海神妈祖,姑妈娘娘在泉港沿海渔村的影响也很大,是泉港本地人崇敬的“海国女神”。姑妈信俗已成为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而义烈庙也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门外是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东岳庙,在清顺治时被毁,康熙年间复建,乾隆及光绪时期经历了两次重修,后来又被破坏和重修,可谓毁了又建,建了又修。

在这座红砖红瓦的宫庙里深藏着一座阁楼式古戏台,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戏台最精妙的部分是它头顶上的八角藻井,层层叠叠的斗拱就是由无数的构件拼接咬合而成,底下唱戏,顶上开花。

△东岳庙阁楼式戏台

而大殿内悬挂着的是各方名家题匾,还有一方大算盘和圣旨匾额。或许,人们希望本官爷能够乘除分明,毫厘清楚,做到公平、公正、公道。年,诚峰东岳庙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这面贴满彩釉瓷砖墙的时候,说明已经走到古城东门内了,这就是永全社。峰尾分布有七社,永全社是其中之一。

据说,因初建时规模小,形似亭子,得名“社亭”。社亭也是永全社的别名,站在莲花台上仰望,阁楼上一块“最上乘”的匾额或许就是对永全社最好的解说。

曾经,一艘艘福船从这里起航,驶向蔚蓝,播撒海洋贸易的种子;如今,海上丝绸之路重启,峰尾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