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来的宗教,都喜欢将自己的身世,或者是起源,说的是神乎其神!中国化佛教,八大流派之一的华严宗,显然也不例外。
(1)按照华严宗之佛教传说,佛灭年后,享有中国大乘佛教,显密八宗共祖之称号的龙树菩萨,入了龙宫,大约于东汉时期,向东土传来《华严经》。
(2)此后,多有佛教诸师,译注或讲解《华严经》。例如,东晋时,古印度僧兼少林寺首位住持--佛陀跋陀罗,曾在扬州道场寺译《华严经》。显然,《华严经》的不断流传,为华严宗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二、隋末唐初的杜顺和尚,悟入华严法界,开始提倡华严法门。并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等经纶,弘扬华严法门。而这位杜顺和尚,极不简单。其在年轻时候,便受到了,隋文帝的敬仰和隋朝的供奉。此外,他还是唐初宰相杜如晦的族叔。
(1)在多重尊贵身份,以及佛教身份的加持下。逐渐地,杜顺和尚也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敬仰和推崇。
(2)此外,出于敬仰,李世民还特诏,杜顺和尚入内宫,亲自相迎,并向其请教脱苦(治病)之法。最终,唐太宗听取了,杜顺和尚大赦天下的建议。不久之后,其病果然好了。此后,太宗愈加推崇杜顺和尚,并赐封号“帝心”。
(3)显然,因为有了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不仅杜顺和尚(帝心和尚)威望日高,影响力日广,华严法门,也日渐成熟和兴旺。
三、杜顺和尚(帝心和尚)之后,其华严法门,初传给了其得意弟子智俨和尚。此智俨和尚也绝非泛泛之辈,颇有慧根。据传,智俨12岁时,被杜顺和尚看上,最终,被收为弟子。之后,其先是学习梵文、《摄大乘论》等,至20岁,已是小有收获。
再之后,受具足戒,到处参学,诸如学《四分律》、《八键度论》、《成实论》、《十地经论》、《地持经》和《涅槃经》等,得较大收获。总体来说,智俨是在帝心和尚的光辉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1)在学习了大量经文之后,智俨和尚感到佛(经)海无边,典籍浩瀚,且宗派又多,都学成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乎,便在《大藏经》前,立下誓愿道:“从《藏经》中探取得什么经,就以其为重点作研究。”
(2)结果,随手探取,智俨和尚探得《华严经》第一卷。于是,其便决定专心研究《华严经》。话说,下定决心之后,其先是在至相寺,听闻智和尚讲了《华严经》一年多。虽有得,却也心存疑难,有待解决。
(3)此后,智俨和尚以《华严经》为中心,遍览群经典籍,寻求《华严经》注疏,以期悟透经文。之后其偶然间发现了,北魏名僧--慧光的《华严经疏》。读罢,对其中的别派一乘之,一乘缘起(也称无尽缘起)之义感,颇到兴趣,并有所参悟。
(4)再之后,经身边人指点,在了解了《华严经疏》中的六相义后,经过不断参悟。最终,智俨和尚完全理解了“六相”及“六相圆融”。同时,也明白了“诸法就是一真法界的无尽缘起。”
(5)自此,年仅27岁的智俨和尚,已然有了证悟,有了大成就。此后,年纪轻轻,便就开始了,华严学说方面的著述。诸如《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发明十重玄门,以六相融会之等等。因成就颇高,时人称他为“华严尊者”。又因其住过至相寺,又称“至相大师”。
四、显然,经过至相大师的努力,华严法门再次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至相大师之后,其衣钵传与了其弟子法藏法师。而法藏法师,也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集华严宗之大成的贤首大师、贤首国师。其代表著作有《探玄记》、《游心法界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且总判释尊一代教化为五时八教,影响极大!
(1)法藏其人,本康居国人,随祖父侨居长安后,入乡随俗,以康为姓。其与佛教颇有缘,17岁便入太白山求法,后追随云华寺智俨大师,听其讲《华严经》,终得其嫡传。
(2)话说,得智俨大师真传后,法藏大师影响力日广,声名日盛。其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解《华严经》。且曾参加玄奘译场,后因见解不同,继而退出。之后,崇佛的武则天,命京城佛教十大德为其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自此,时人称其为“贤首国师”。
(3)在成为“贤首国师”后,法藏大师多有和武则天讲解华严法门,以期让武皇契入华严境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手指殿前金狮子,以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地广阐妙义支事迹,该事迹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4)证圣元年,即年,于阗沙门--实叉难陀,携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前来东土,在洛阳大遍空寺等处,重译《华严经》,世人称为新经。此时,法藏大师也奉诏前往参与。
(5)此后,经过法藏大师(贤首国师)的努力,现行《华严经》得以完善。圣历1年,即年,新译《华严经》告成,武皇大喜。遂令法藏大师,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一时间,法藏大师所立的,华严宗(贤首宗)名声大噪!最终,法藏大师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被称作为严宗第三祖。
(6)因法藏大师历任五帝(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门师,声望十分显赫。故而,华严宗在法藏大师时期,影响力和实力,达到了巅峰时期!
五、法藏大师(贤首国师)之后,华严宗又迎来了另一位,集大成式的大师,即澄观和尚。而澄观和尚便是,写成了著名的《华严经大疏钞》之人。该疏博大精微,总括小大行相,无倚无偏,大振了华严宗风。
而澄观和尚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崇,并获得了“清凉国师”的尊号。显然,在“清凉国师”的影响下,华严宗的巅峰时期,还在继续。
(1)澄观和尚,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绍兴)人。11岁从家乡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年,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之后,分别在润州(今镇江)栖霞寺、家乡开元寺等处学习昙“三论”等佛学。
(2)唐代宗时期,又在瓦官寺、天竺寺等处,学习了《大乘起信论》、《涅粲经》、《大乘起信论疏》、《华严经》等,佛教知识日渐渊博。大历7~10年,即~年。期间,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研“三论”。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
(3)再之后,可能是感觉到所学仍有疏漏,又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后又学习南宗禅法、北宗禅理。最终,澄观和尚做到了,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等各宗教义;又研读经传、子、史、小学、尔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等学问。总体而言,澄观和尚就是佛学及其周边知识的集大成者。
(4)大历11年,即年,澄观法师回到五台山,驻锡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也就是在此时,凭借渊博的佛学知识,其发现了《华严经》旧疏的弊端,即文繁义约,让人难以理解。此后,其发愿,要撰作新疏。
(5)从兴元元年,即年正月开始,最终,历时4年,澄观法师撰写成了《华严经疏》二十卷,并在大华严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此外,其还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演义数十卷,即《十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因其所写《华严经疏》,通俗易懂,且释义准确,时人便称其为“华严疏主”!
(6)考虑到澄观法师,对于《华严经》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尚贞元12年,即年,澄观和尚奉诏入京,协助厨宾三藏般若,翻译南印度鸟荼国王所进的《华严经》后分梵本,并负责审定。最终,历时2年,译出《华严经》40卷,即后世所说的“四十《华严》”。
(7)此后,澄观和尚的名声,日渐隆盛。在佛教界的影响力,也日渐广泛。最终,于贞元13年,即年,唐德宗寿辰之际,在二次奉诏入京,在宫内宣讲《华严经》之时,被授“清凉国师”之称号。
六、澄观法师(清凉国师)之后,华严宗迎来了自己的另一位大师--圭峰宗密。虽说,在这位法师的带领下,华严宗依旧很是兴盛。但是和澄观法师(清凉国师)时期,以及法藏大师(贤首国师)时期相比,彼时的华严宗的影响力,显然是有所下降的。
(1)圭峰宗密者,唐代果州人,俗姓何,少时通儒书,唐宪宗元和2年,即公元年,从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之后,道圆授予其《华严法界观门》,并令其道各处参学。
(2)唐宪宗元和5年,即年,从四川东下游襄汉。并在恢觉寺遇到了,澄规的辩灵峰,且获得了澄观所著的《严经疏》和《随疏演义钞》。得此2书后,其日夜学习,境界大有提升,并对澄观法师心生向往。后自称弟子,写信给澄观法师,获准见面。
(3)此后,圭峰宗密如约,来到了上都(长安),拜见了澄观法师。话说,澄观法师对于眼前的这位非常有慧根的,慕名而来的弟子,甚是喜欢。并赞叹道:“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此后,圭峰宗密便紧随澄观法师受学,收获甚大。
(4)唐宪宗元和11年,即年,圭峰宗密入终南山智炬寺,遍览藏经2年,撰有《圆觉经科文》2卷。自此,圭峰宗密之名气和名声,已然在外。年,圭峰宗密游清凉山后,回鄠县,闭关于终南山之草堂寺,其间专事传法、著述。
(5)-年,名声日渐隆盛的圭峰宗密,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重视,经常被召入朝廷。期间,唐文宗--李昂还曾诏其入内殿,问其佛法大意,并赐其象征大德高僧的紫方袍。一时间,朝臣士庶等,很多都开始崇信圭峰法师,就连宰相--裴休也是其中一员。
七、俗话说的好,物极必反。等到极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执政时期,即年-年,因为佛教的大肆发展,影响到了唐王朝的经济以及人口,甚至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武宗决定灭佛。
而在灭佛初期,大概是感应到了,中国佛教及华严宗,即将遭致巨大的灾难。在会昌法难伊始,即年,圭峰法师安然坐灭于兴福寺!
(1)之后,唐武宗推行了,一系列“灭佛”之政策,尤以会昌5年,即年4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史称“会昌法难”。此次法难,对中国佛教八宗的打击极大,除禅宗、净土宗外,其他宗派的佛经、注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算是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2)显然,在“会昌法难”之中,华严宗也没有逃脱掉,近乎毁灭的打击。经此一难,华严宗经论,销毁殆尽。自此,陷入到了长久的衰退之中。
(3)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圭峰法师的突然逝去,是幸运的。只因他没看到中国佛教,乃至自己宗门--华严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遭受到了近乎毁灭般的打击。
八、很显然,唐朝时期,华严宗在杜顺和尚(帝心和尚)、至相大师(华严尊者)的影响下,日渐兴盛;在法藏法师(贤首国师)、澄观法师(清凉国师)的影响下,实力达到巅峰;在圭峰法师的影响下,华严宗依旧是满面春光。
(1)很显然,在唐武宗之前,华严宗算是得到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代宗、唐宪宗等皇帝的大力支持。此期间,在诸位帝王的助力下,华严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获得了无上的荣光。
(2)可是,等到唐武宗上台,等到“会昌法难”时期,华严宗则遭遇到了,近乎毁灭性的,巨大的打击和灾难。从此,算是一蹶不振了!
九、很显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乘缘起之华严宗,成功的地方,在于获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代宗、唐宪宗等皇帝的大力支持。失败的地方,则在于得罪了唐武宗--李炎,继而近乎被毁灭。所以,对于华严宗来说:“成也帝王,败也帝王!”也就是说,华严宗兴衰之密码,掌握在唐朝皇帝的手中!
(1)此后,虽然会昌6年,唐武宗突然逝世,唐宣宗即位后,又重新尊佛,灭佛事件就此结束。可华严宗,近乎毁灭性的损失,已然是挽回不了了,也就难逃衰落的命运了。
(2)对于唐武宗的突然死亡,也许很多佛教界的人士,会说这是来自佛祖的惩罚。但是,这些逞口舌之争的人,显然是忘记了,唐武宗灭佛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a.客观原因,便是佛教的大肆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唐朝国家的经济和人口。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佛教已经影响到,唐朝的国家安全了。
b.所以,即使唐武宗没有灭佛,在佛教已经危害到唐朝政权的前提下,后续也一定会有,其他的唐朝皇帝,会进行灭佛运动。
c.所以,“会昌法难”之后,彼时的中国佛教界的很多人士,都进行了反思,反思唐武宗究竟为何会灭佛。也因此,中国化佛教,算是从这次法难中,吸取到了一些经验教训。
d.具体是什么经验教训呢?那便是佛教的发展,不能危害国家安全,不能和国家争夺经济和人口等等。否则,皇帝一不高兴,佛教定会有大灾难发生,肯定会发生灭佛事件!
十、题外话:“唐武宗灭佛之后,华严宗经论,大多被毁,故而,华严宗算是实打实地严重衰落了!其实,说是近乎灭亡,也不为过。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又来了一次灭佛,对华严宗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1)虽然,至宋代,华严宗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也作疏倡导。再加上,还有华严宗--宋代四大家的努力。一时间,华严宗的发展,算是有了起色,可跟唐朝的华严宗势头比起来,显然已是云泥之别。
(2)此后的,元明清三代时期,华严宗相继出现了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周克复、续法等。这些人不断试图努力,想要恢复华严宗昔日之光辉,恢复《华严经》及其注疏等之辉煌。
(3)然“法难”的打击太过沉重,加之封建统治者的限制等等因素。所以,这些人要想恢复华严宗往日之辉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了,注定是一个梦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