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是清除社会绊脚石的见证文·段宏刚有句俗语说得好:井水不犯河水。如果井水哪天冲撞了河水,极有可能被河水淹没。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跟“井水犯了河水”何其相似。三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发生,其深层原因大同小异,都是因为佛教对政权的稳固,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社会经济建设,都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社会向前全面发展的绊脚石。这三次灭佛行动,对历史进程,宗教信仰的改变,政权的巩固,经济和商业的布局和繁荣等,都影响极深。因为灭佛的主谋者——皇帝的名号都带有“武”字,分别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因此,历史上把这三次灭佛事件称作“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年前。灭佛的主要原因跟当朝宰相崔浩有极大关系。北魏太武帝是一位崇尚武功的帝王,他统一北方后,推行武治政策,要求全民皆兵,是因为这时北方刚刚统一,天下并不太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事。麦积山石窟大佛而当时的和尚数量众多,身份也非常特殊,他们可以免除兵役和各种杂税。国家刚打完仗,一穷二白,没有税收搞建设肯定不行,同时,还供养着他们,让负担更加沉重。于是,宰相崔浩站出来,极力劝谏北魏太武帝进行改革。一是因为崔浩信奉道教,对佛教很不感冒,二是崔浩为国家发展大计着想,让和尚还俗,跟平民一样对待。北魏太武帝采纳了崔浩的建议,很快把改革推行起来。最开始,好言相劝全国各地和尚还俗,并勒令所有人都不准接济和尚,让和尚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和尚们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突然要剥夺他们的特权,让和尚们极为不爽,不少和尚甚至站起来进行反抗。后来,在长安一所寺院偶然发现了大量兵器,魏太武帝认为和尚们要串通胡人进行谋反,于是,为防患于未然,对各个寺院和僧人进行了大规模查处和清除,最终演变成了灭佛事件。麦积山石佛生活在距今多年前的北周武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信奉以儒家精神治国。然而,当时佛教极度兴盛,全国约有多万僧人,以及数万个寺院,占去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佛教地位高高在上,不但把儒教和道教压制得难以出头,并且,消极的佛教思想对百姓也影响极深,让许多人不思进取,依靠吃斋念佛混吃混喝,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北周武帝仅仅当了18年皇帝,在这18年中,“强国富民”一直是他的远大抱负。而实现这个伟大抱负,首先要清除一切挡在面前的障碍。最开始,北周武帝召集大臣、僧侣、道士,以及儒家代表坐到一起,讨论怎么才能把儒释道思想更好地运用到“强国富民”中来。因为佛教地位很高,对道家和儒家非常看不起,而北周武帝又信奉儒家治国,把儒家列在了第一位,引起了佛家极度不满,佛家代表无视皇帝尊严,极尽挖苦儒教和道教。佛头俗话说,棒打出头鸟,佛教太嚣张了,就要治一治。于是,北周武帝下令消除佛教在全国的势力,强迫多万僧人还俗。北周武帝最让人称道的是,他没有对僧人兵刃相见,没有杀戮他们。唐朝是佛教在全国极度兴盛的又一个时代。早在唐宪宗时期,佛教就迎来了一个重大事件——位于凤翔府的法门寺(今在扶风县)喜迎佛骨舍利来到此地。在舍利供奉的几日内,信徒非常狂热,举国欢庆,老百姓争相膜拜。大臣韩愈看到这一幕后,上书唐宪宗:佛教不是我们本土的宗教,这样发展下去,对国对民都不太好吧?儒家才是我们立国根本。佛头唐宪宗虽然认可韩愈的进谏,但无力改变这个局面。佛教在国内依然强势发展,上升到了国教的地位,僧人的权利和地位也很高。皇帝每逢登基、庆典、祈福时,都要拜佛烧香。像西安如今的大慈恩寺、青龙寺、大兴善寺、华严寺、圭峰寺等等,都是在那时发展壮大起来的。直到唐武宗继位,他看到佛教的发展如日中天,有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堪比皇宫,若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对社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影响。另一个,唐武宗信奉道家,对佛教比较排斥,因此,更坚定了他灭佛的决心。大约从年起,唐武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行动。唐武宗命令士兵捣毁石头佛像,焚烧木质佛像和寺院,把铜佛像和金佛像拿来熔化,重新铸造其它用品。没收僧人财产,强迫他们还俗,参与到社会劳动和建设中去。对不听劝告的僧人,格杀勿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