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山,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年-年称户县)太平乡,西邻黄柏峪,东邻太平峪,属秦岭支脉。

圭峰山孤耸挺拔,山势巍然,古时曾被称为妙高山、长寿山、西武当山、鸡头山,当地人也称其为“尖山”。至于“圭峰山”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不少传说,有神话的、形态的、景观的、生态的,各有各的趣味,又各有奇妙之处:

一说,户县曾为皇家祭天祈雨之地。史载:圭峰山脚下的草堂镇大良村就是祈雨的主祭地,作为秦岭终南山段浅山带最高的山峰,圭峰山自然就成了施雨灵山。圭峰山,取“圭”字祭祀之意,有“峰高神明”的美好祈愿。

一说,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可根据日影长短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据《南齐书·祖冲之传》:“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以太阳、月亮出现的位置为计时的时代,聪颖、勤奋的当地人民,经过不断地归纳总结,形成了依据日月相对于山峰上所处的位置而劳作、生息的习惯。于是,这座山峰便成了衡量时间的尺子——“圭”,由此得名圭峰山。

还有一说,在山下的乌东村,可以看到一处天公作美的神奇景观,前后两座山峰轮廓高度相似!有文人雅士赞叹:土山上有土山,两“土”相叠,岂不为“圭”?这美玉般的宝山,山形也酷似古代的圭玉,自然应叫“圭峰山”。民国《重修户县志》采用了这种说法:“山峰重叠似圭”,故谓之圭峰山。

圭峰山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三面皆为悬崖峭壁,唯西南面坡度较缓。与山前平原相比,相对高差可达余米,峰顶尖峭,直插天际,山色峻丽,令人神往。登上海拔米的山顶,便可将秦川山水一览无余,北眺平原广阔、南望群山连绵,运气好时,还可观云海美景,宛若仙境。

从长安区向南眺望,圭峰山更显得奇险峻秀,便有了“户县的山,长安的景”之说。每当黑云压顶,必有大雨,故俗云“圭峰戴帽,白雨发泡”。

山中胜景有仙人桥、南天神门、峦峰重影、龙脊历险、金山寺、七星庙等,另有紫阁、大顶、凌云、罗汉等峰,皆蔚为奇观。

秋晚,月明星稀之夜,于圭峰山下,仰首明月,悬与暮天之际,挂与青山之顶,玉盘清寒,万山寂寥,格外妩媚。户县八大景之一的“圭峰夜月”就是指圭峰山上视野开阔,是赏月的最佳地点,夜景极好。

圭峰山上有池,秋月射之,澄澈如镜。圭峰山虚空崖下,有四泉,成四潭,称“夜月池”。每当秋夏之夜,明月高悬,银光洒泻,四池清澈如镜,宛生四个月亮,俯视四池泛月四轮,上仰壁崖,映月四面,故有“天上一轮月,圭峰十二圆”!

曾有人在圭峰梁上,夜观东方明月,见万华山方向山脊轮廊为三处凹陷,形如上弦月与下弦月的对接,合成一圆,十分精妙!此时,月缺又圆,像一面阴阳宝镜镶嵌于山峦之上,故有“镜架镶明月,奇巧在圭峰”之说。而圭峰夜月景则被总结为“青嶂衔月”“极顶拱月”“圭山沐月”“镜架明月”等。

据传,北周时已在此地建筑寺庙。至唐时,唐太宗李世民驾游此寺,观此处风景秀丽,地势雄伟,遂扩建该寺院。圭峰寺以山水建筑,分建为上院(巨龙岭)、中院(离圭峰寺的两里处的小高冠)、后院(再向南三里处的庙沟),成为当时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唐大和二年(年),“圭峰禅师”宗密被诏入内殿,讲授佛法大义。后,受上谕,大学士裴休撰书、大书法家柳公权篆刻终南山圭峰寺碑文:《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可见唐时圭峰寺在朝野地位之尊贵。

隋唐时,这里也曾是王公贵胄的游乐避暑胜地。山麓的太平宫遗址,即隋炀帝修建的离宫,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在此驻跸修养。

据《户县志》载,唐元和元年(年),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来户县,并到圭峰山一带游览,刘禹锡、杜牧、韦应物、温庭筠、贾岛等都曾写过与圭峰山及圭峰禅寺有关的诗文。唐代邵蔼亦有诗句咏圭峰山“壮国山河倚空碧,迥拔烟霞侵太白。绿崖下视千万寻,青天只据百余尺。”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在《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中回忆道,“一日,会君之别墅,当圭峰之下,山姿秀整,云意闲暇,紫翠万叠,横絶天表。及月高露下,群动一息,有笛声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时也,天地人物洒然在冰壶之中。”并感慨:“予与君别三十七载,风波南北,区区百状,今兹方面,宾客满坐,钟鼓在廷,白发忧边,对酒鲜乐。岂如圭峰月下,倚高松,听长笛,忘天下万物之际乎?”可见范仲淹对与友人一起欣赏过的圭峰夜月,念念不忘。

北宋理学家程颢在《秋月》一诗中是这样描写圭峰夜月的: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清代的吴廷芝也曾题诗《圭峰夜月》:

皓照圭峰树影重,长天云敛澹春容。

银河斗转横轮阁,铁马风青杂晚钟。

青峰远衔秋夜月,轻云暗抱大夫松。

山家乘兴恒孤往,石径穿林护短筇。

圭峰山突兀耸立,依伴大山,俯临平原,充满神话色彩;更因月色甚美,引得无数名人雅士慕名前来、题诗留名,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山……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