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从北魏至清代,历代有凿窟,共保存了从公元4—19世纪约年间的现存窟龛个,泥塑、石雕多件,壁画多平方米。
1.麦积山石窟的缘起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姚兴时期(-年),后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等10多个朝代多年都有开凿或重修,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
按照时间,石窟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第一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高潮期;隋唐为第二阶段,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
2.麦积山石窟为什么会开凿于后秦姚兴时期
这不能不提到一个高僧,鸠摩罗什(-农历4月13)。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后秦姚兴时期,非常重视佛教,不惜发动战争,只为迎接罗什这个高僧。姚兴非常重视罗什,以国师礼仪对待罗什。姚兴还把逍遥园千亩竹林的中心提供给罗什居住,从那时起,这个地方就取名草堂寺。
草堂寺是我国首创的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坊,位于陕西省户县圭峰山北麓,现在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鸠摩罗什先后在草堂寺和大寺译经35部卷(《出三藏·记集》记载),他熟悉汉语,了解汉文化,因此所译经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鸠摩罗什远近闻名,门下弟子众多。他在长安译经时,弟子已经有三千多人。他的这些弟子当中,道融、道恒、道生、僧肇、昙影、慧观、慧严、僧正、僧迁、法钦等都是罗什比较有名的弟子,后来都小有成就,后世有四圣、八俊、十哲之称。
罗什译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涉及大小乘佛教的不同学说传入内地,一度引起了佛教的兴盛,以至于姚兴非常热衷于佛事,遂在今天水境内选址,凿石窟,修佛像,麦积山的初建就始于此。
3.麦积山石窟是如何建造的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北道区中南部,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
山崖拔地而起,高约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座奇峰的崖壁上。
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
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建造的东崖最为精美的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个。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就连美国首批游客在7年《和平日报》中也称赞麦积山石窟是“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4.麦积山造像的特点
由于麦积山岩系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只能开凿窟龛,不宜造像,所以,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泥塑又分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
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从高15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极富生活情趣,令人感到亲切。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
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个。
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雕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
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美感。
苏联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在参观麦积山塑像后,激动地说:“北魏和宋的雕塑在我看来是最引人入胜的。它们具有惊人的内心世界,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和雄伟的形体。”
东崖造像,最壮丽的是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
各龛间都装饰着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威严、正直、勇猛、坚毅的性格。
与上七佛阁紧接的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醯首罗天,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顽皮地注视前言,脚虽蟠曲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松弛的颈上垂着的皮,也象在动着。
不仅身形姿态具备了牛的特征,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犊牛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当地农人非常喜爱,称为“金蹄银角的牛娃”。
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
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
麦积山的洞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3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石窟壁画主要绘有佛像、菩萨、弟子、飞天、维摩经变、西方净土经变以及东王公、西王母等图像内容。
其中的西方净土经变描绘了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西方极乐世界,画面僧众济济,殿阁林立,树木参天,歌舞升平,场面壮观,是目前所知国内石窟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经变壁画,为探索经变绘画在中国的传承流变提供了线索。
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
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