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圭峰 >> 圭峰历史 >> 岳外山尊数金城

文/朱涛

车行自然,仅数十分钟的行程,我们便来到了这片茫茫苍苍的大森林。海拔多米的金城山,处岳池、蓬安、高坪三县区交汇之地,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氧吧。

盘山路旁,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浸入到周身的每一个毛孔。山道崎岖,整片森林都隐藏在漆黑无光的夜幕中。就我而言,已经是第三回来到这林木葱郁的清幽之地,领略它的雄、险、秀、奇。

“金城”之雄在于其势。该山为“华蓥”支脉,99峰延绵不绝,冠于川北。矗立在山峦之巅,万倾良田尽收眼底,颇有番名山胜岳的雄浑气魄。

“金城”之险当归于它的陡峭险峻。这里山高谷深,特别是拔地而起的主峰,壁如刀削,与对岸岩体双峰夹峙,若是临危俯瞰,不免胆战心惊。

“金城”之秀则在它迷人的画境。这里植被繁多,原生态的森林面积已达多亩,每至阳春三月的花开时节,如火如荼的“映山红”漫山遍野,在幽谷中傲然盛放,山与花相互映衬,实可谓洋洋大观。

金城山的水域面积约有多亩,沟谷间,崖壁清泉流水淙淙;沟壑内,山中野湖也不时可见。这些天然形成的湖泊,四围枯木横陈、杂草丛生,倘若月下寻幽,是很有“野渡无人”的林间生趣的。

“金城”之奇或可用“四绝”概之。“金门锁雾”、“抱朴晒经”、“宝莲圣灯”、“龙泉插剑”,均是难得一见的景观。

“四绝”中,“金门锁雾”当居其首。或许是机缘巧合,初探金城山,我便感受过它独特的魅力。山雾扑朔迷离,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的晴空,只眨眼功夫,浓雾便缭绕林间,铺天盖地地袭卷而来。漫天的雾随风而动,此刻的山峦,也在浓雾中忽隐忽现,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身段。

“抱朴晒经”的遗址位于金城山的主峰之巅。沿南京门处的石梯而上,一石岿然耸立,其下为绝壁峭崖,深不可测。据传,东晋的道学名家,著有《抱朴子》一书的葛洪,便曾于此处晒经。

“宝莲圣灯”,可谓这深山之中的一大奇观。大凡在黑夜,山腰处就能见到些或明或暗的萤火,一闪一闪地,镶嵌在幽谷的丛林间。若是凭栏远眺,盏盏圣灯,倒颇像半空中的星斗,可细细思量,点点繁星又哪会呈现于半山腰呢?于是,我又疑心这圣灯为村民家的灯火。后经他人指点,这才恍然悟得,山谷间闪烁飘浮、灿若星汉的圣灯,原本是山中之磷氧化燃烧的自燃景象。

遗憾的是,虽我遍踏群峰,却未曾寻得“龙泉插剑”的踪影。从其字面含义,当可推断这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杰作。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主观的一种猜测了。

其实,“金城”奇观又哪是“四绝”所能概括的呢?“金城云海”想必是毫不逊色于“峨眉”之巅金顶的云海。这种奇异天象,往往出现在新雨初霁的大晴天。金城山的气候十分独特,夏无盛暑,秋即严寒,年均气温在20度以下,较之市区要低3至4度。尤其在炎炎酷

夏,市区内暑热难当,这里却清风徐来,凉爽宜人。气温的相对偏低,形成了金城山常年多

雨的气候特征。倘或头天夜间暴雨如注,云海奇观就会在次日现身。

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露出云面的群峰便时隐时现,一会儿成为孤岛,一会儿又连为一片。随风飘荡的烟云,也不时地变幻着她那婀娜的身姿,看似触手可及,而当你伸过手去,她又羞涩地朝旁一躲,让你手心空空。远处山峦的实景和云海呈现的虚像亦真亦幻、虚虚实实,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丹青,又恍若置身在缥缈的人间仙境,令你不能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妙。

到得山顶,已经是夜里的7点多钟。是夜,我们就寄宿在山巓的金城寺内。金城寺为川北一带的佛教胜地,据寺内古碑所载,今址处,唐肃宗至德年间曾建有邑人何滔的祠堂。安史之乱中,何滔率众守土保疆,因叛军围困,捐躯沙场,后被追封为王,地方民众乃于金城之巅建祠以祀。明神宗万历年间,当地乡民又在附近的山峰上修建寺庙,概因地势若莲,故名“宝莲”。宝莲寺风光旖旎,蓬州举子李昭的诗文中既有“攀萝寻古寺,直上翠微间。楼阁低双曜,儿孙俯众山。幽花穿石叟,好鸟伴僧眠。最爱杉松里,闲云自往还”的描述,其生态环境可见一斑。

明末,何公祠堂、宝莲寺兵燹中双双被毁,后始重修。清康熙四十六年,宝莲寺移址于现今的金城寺处,祭祀何滔的土主祠亦得修建。据民间传说,当地百姓常常到祠内的神像前祈求风调雨顺,灵验异常。

“文革”中,宝莲寺再遭浩劫,佛像被毁,仅存四合院落及周边殿堂。年,经当地政府的批准,还其庙产,寺庙再度开放,千年古刹这才重焕青春,更名金城寺,由南充市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释源净法师兼任住持。

据庙中知客续圆师介绍,寺庙占地10亩有余,现在寺内主持事务的已经是金城寺的第二代住持,西充县凤凰山圭峰禅院的释广永法师。

是夜,我们寄宿在金城寺内。闻知有居士投宿,续圆师披衣起身,很是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厢房。厢房不大,却连着临崖而筑的一方平台。若是在朗月高挂的夜晚,这倒是品茗赏月绝佳的去处呢!金城的夜色是迷人的,还记得头两次的山中之行,也是在庙中,一个人凭栏远眺,灿若星汉的清空流荧点点,我竟疑心自己是到了玉宇琼楼的仙境了。远离都市的灯光,漫天星斗分外明亮,给人以伸手可摘的幻觉。今晚无月,天宇间阴云密布,看不见任何星光,但难得一见的“圣灯”却意外地出现在山腰,让我们大饱眼福。

山中的夜静得出奇,除了阵阵蛙鸣和草虫的吟唱,以及偶尔传来的犬吠外,再也听不见其它声响。还不到九点,寺内僧人和住宿古庙的居士就已经安然入睡。在常人看来,僧众的生活是枯燥而清闲的,其实不然。当我们尚处于甜美的睡梦之中,他们已早早起床,进行每天例行的功课了。金城寺寺院虽大却僧众寥寥,连上住庙的居士亦不过10来余人,但做法事却毫不含糊,4点刚过,早课的钟声就悠然敲响,僧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金城山的气候瞬息万变,后半夜还是大雨倾盆,次日就雨霁天晴。为一睹日出奇观,我们用过早膳,便一路紧赶,登上了地势险峻的观日台。遗憾的是,因在林间迷路,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画面最终却擦肩而过。

观涛亭处,我们聆听到松涛的澎湃,这当是金城之行意外的收获了。金城山遍植松柏,林海茫茫,蔚为壮观。“春看漫山杜鹃,夏听滚滚松涛”,确然是所言非虚。松涛阵阵,或如细雨沙沙,或如万马奔腾,时缓时疾,变幻多端。

一路上探山观水,很快,我们就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南京门。南京门处,绝崖峙立,形成了狭窄的天然石缝,上端为磐石紧锁,下端石门天成。相距不远的两道石门,后门题“南金”门额,前门则以“南京”名之。同一处寨门而称谓各异,游客至此,大多惊诧莫名。

据当地的百姓介绍,固若金汤的石门原本为邑人何滔为防叛军所筑的军事堡寨,清朝初年,张献忠转战四川,亦在此处凭险拒敌。虽属强弩之末,称霸之心却丝毫未减,遂于南金门处新筑寨门,更名“南京”,以彰其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今,历史的硝烟早已飘散,但雄关犹存。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垛前,岁月的沧桑油然而生。

南京门处的绝壁上,有明相陈以勤告老还乡,亲笔题写的七律一首:“我到金城关上门,方知岳外有山尊。高摩赤日分昏晓,雄压诸山是子孙。插剑池龙留胜迹,步虚台树走长根。英雄祠此真灵异,记载纷纷何足论。”诗中英雄,指的是守土为民,被困深山的何滔。据《资治通鉴》第四卷中的记载:“南充土豪何滔作乱,执本郡防御使杨齐鲁、剑南节度使卢元裕发兵讨平之。”史料所言的何滔,显然与百姓心中的形象大相庭径,难怪他要为乡贤鸣此不平,萌生出“英雄祠此真灵异,记载纷纷何足论”的无限感慨。这里,还有清人李昭所撰写的石刻一处,但因岩石风化,文字已残缺不全,难以辨别其诗作的原貌了。

南京门处的石刻,年代久远、书法流畅,颇具晋、唐风格的陈公手迹更是飘逸潇洒,堪称为书法碑刻的上乘之作,于此得见,也算得大开眼界。

黄昏时分,我们终于登上了“金城”之巅——位于南京门旁的“晒经石”。此刻,落日的余辉映红森林,天高云淡,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无限风光尽在险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