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走过了仙居的许多山山水水,却没有到过县城近郊几乎人皆尽知的青尖山顶。

一行十人从二中东路往北穿过国道线后,因找不到上山的古道入口,采取笨人笨办法,沿着水泥大道一路往上奔走,虽然粗暴但有效。

不知道转了几个弯,在一个大叔的指引下,终于在半途进入古道。

古道已经被现代的汽车大道分割得零零碎碎。走一段古道,横穿一下公路,也让我平时积攒的几截红绳子派上了用武之地——古道还没有一个驴友的标记,我第一次履行了驴友指路的职责。

那红色指路标签,在淘宝上搜了几次搜不到,就将水果篮、水果箱上的红布条剪下,也算废物利用。

黄泥岢头

残缺的古道上,除了经过一个叫“黄泥岢头”自然村古村落外(《仙居县地名志》记载为1户8人,目前貌似无人居住),还遇到了三家“神仙居住的地方”。

苏州堂

花有花仙,山有山神。仙居,名副其实。

在一家“苏州堂”的神仙家里,第一次见到了闻未所闻的“毘庐观音”,横梁上刻有“天启四年甲子岁春吉旦知县陈北门堂僧……”等字样。查了一下,天启为凭一己之力玩完明朝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年号,也就是明朝吊死煤山的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哥哥。天启四年为年,近四百年的老店了。

可惜,查不到“毘庐观音”是哪路神仙?

古道旁不知名的小庙

一段一段古道走上来,山上偶有勤劳的人们在劳作。临到青尖山的时候,问询了一个在山上劳动的大婶,不知道大婶自己没有去过青尖山顶,还是看不起我们这些“丐帮”,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爬不上青尖山的。

大婶啊,我可以不要面子,他们几个还是要的啊……

山路在大婶的正确指引下,我们走上了最后一段被公路剖开的古道。同行的潘老师带我们到熟悉的青尖山脚小徐饭店,潘老师的女同学和老板娘为大家做了地道的仙居浇头面。

山脚的小徐饭店

一人两碗面下肚,顿时觉得脚下虎虎生风,可以踏平青尖山了。

绕过青尖山脚的西垟村,沿着山沿走了大半圈,终于登顶青尖山。当然,踏是踏不平的,踩在脚下不是吹的。

关于青尖山的海拔,问过很多次度娘。度娘仗着自己长得好看性感又有学问,回答得很是随意。大多数告诉你就一千余米,问得烦了,随便给你一个米的数据;再问告诉你一千少两米;再问就是米。张老师一生气,直接把度娘打入冷宫,自己启动备用小蜜测量,最终数据为米。

青尖山,据资料记载,“在县北十里。万山四合,一峰卓立,亦曰圭峰”。不身临其境,无法理解“万山四合,一峰卓立”的意境,真佩服古人的用词如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尖山,我看很像唐僧同志的帽子,也像一个笔架。

相传以青尖山和南门的龙皇山的连线为古县城中轴线,建县之初的县衙从光明山附近搬迁到在中轴线上的现金鼎小区处。若真,青尖山则为风水宝山了。

青尖山脚的西垟村,原属杨府公社下潭大队的一个自然村,《仙居县地名志》记载为21户82人,现在属于福应街道中桥头村的一个自然村。

西垟村

突然发现,我们就是从中桥头村停车起步的,爬半死爬了一天的山,居然没有走出一个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