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真是神奇,当我自以为熟悉了一些地方,但是出行后往往都会有新的发现,甚至颠覆我的认知。
在秦岭北麓海拔米的高山,竟然有一大片高大密集的毛竹林!
周末进山,我们准备一个轻轻松松的O形穿越。从石佛寺、弥勒台上去,绕个大圈,然后从塔盘沟出来,全程六、七公里,拔高米,算是一个比较轻松的线路。
石佛寺到弥勒台登山口就在古观音禅寺后面的三河村,导航进村后一直到水泥路的尽头的停车场。按照停车收费的老婆婆说的,进山口过了铁桥就是。
这个铁桥是通往一个料场的,不是过河的桥,过了桥,就是村里的墓园。
走几步,就到了一座庙,看着庙上的名字,很多人不认识,我定睛看看,应该是清风寺,对于一个没有书法功底的人来说,认识这字确实难为了,能叫做“神鸟寺”就不错了。
8:40进山,过了铁桥在路边一直有“石佛寺”的标识,沿着走,不一会儿,就在半坡上看到了石佛寺,规模还不小,住庙的不但有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
叫石佛寺的庙很多,我问庙里有石佛没有,年轻人说在博物馆。
从庙旁边绕过去,踏着落叶慢慢走,慢慢看两边的风景。
慢慢爬高,这一段拔高还是比较长的,歇歇走走,一直到最高处,这就到弥勒台了。和庙里的居士合十,我们进庙礼佛。
和老居士聊天,老居士很自豪:我们这里是老庙了,不像下面的其他庙。
弥勒台就在这个山梁的高头上,位置很有意思,面对着长安的万丈红尘,弥勒宝殿旁边有块碑,上面写着“弥勒台旧址”,这里敬的是弥勒,不知道有什么说法。
墙上面还有四句诗,我看不太懂,大和尚比较忙,我也不便打扰。
南边其实是正门,不过有只狗叫,有狗叫的寺庙就不清净了。我还是喜欢天池寺的小狗,真是乖巧。
从弥勒台绕过去,我们接着前行。
三沟连穿从弥勒台开始,就一直在山梁上行走,上上下下一直走过五六个山头,当你刚刚感到累一些的时候,就上了山头。
这一路的景色还是不错,在山梁上行走就有这个好处,视野开阔。西边很明显的看到远处圭峰山山形,再远处,紫阁高峰涌起,直拔天际。
除了上梁的时候,要攀爬一些大石头,大部分路都是在山梁上行走,看来这条路经常有人走,还是不错的。
回望弥勒台,真是一面红尘,一面深山。
能够看出来,如果在秋季,这里的红叶也是不错的,不过现在,路边只有南蛇藤的几点红。
登上一个山头,忽地看到远处有白烟冒起,“着火了?”这可是大事,仔细看时,才感觉那里有户人家,隐约有红色的旗子。
下了山头,沿着小路慢慢走,眼前就有了一片竹林。山上有竹子不稀奇,一般登顶海拔两千以上的山头,都有箭竹林,但是这里不是箭竹林。
看看海拔已经是米多了,出现和平原一样的竹子就很奇怪了。——后来才知道,这片竹子还不算稀奇,后来还有惊喜,你慢慢看就知道了。
穿过长长的竹林,有秘境穿越的感受。途中遇到一个岔路,了解了一下,这里是通往竹祥沟的岔路口。
竹祥沟,寓意竹报吉祥。我们走的弥勒台山脊,东边就是月亮沟,又名月牙沟。它在最东边,是山下人晚上最早可以看到月亮的地方;还有一说是因为这条沟是一个弯弯的形状,故名。
我们要下去的沟叫做塔盘沟,据说山石盘盘如塔,也被叫做“台板沟”或“大板沟”。这三条沟在沣峪和祥峪之间,并不是很深,但是山石奇特,溪水潺潺,景色倒是不错的。
竹里人家穿过竹林,眼前一片平地,一户人家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户农家位置很有意思,在山坡的北麓却面南背北,住的却是阳坡,原来小院后面有一突兀而起的小山包,密匝匝的全部被竹林掩盖。好一处风水宝地!
小院旁边的山坡一片核桃林,一块菜地,一块才翻过的土地,看得出来,这户人家很勤快。院子里的妇人正在烧着一些垃圾,刚才冒烟的缘故就是这个。这一聊,妇人原来已经75岁了,“我掌柜的78了。”这叫人如何相信?老婆婆说他掌柜的背着几十斤的东西,从竹祥沟一个多小时就能上来。
孩子们都住在山下,只有老两口住在山上,他们在山上住习惯了,不想下去。这片核桃树是他们种下的,有30年了。
她说另一条沟里还有一户人家,是她妹妹家,除此之外,山上就没有人家了。
山里人家,很多老人都愿意住在山里,自在逍遥,他们的年龄实在看不出来。
离开农家,回望小院,我忽然有种感觉,这里好有大寺的感觉,只要喜欢,那里都是香格里拉。
红衣汉子接着走,和一个红衣汉子同行。攀谈得知,他是个老驴了,今天带着朋友闲走,这里就和他们家的后院一样熟悉。
南面的山梁横亘几道沟的上面,红衣汉子说他曾经上去探过路,很不好走。不过景色还不错。他是长安东大的,这里来的次数多,和这里两户人家都很熟悉。
虽然是阴天,不是看景的最佳时候,但是随意走走也是不错的。
阴坡还有雪,路已经上冻了,要是下雨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滑,不带冰爪就难走了。
说着走着,翻过一道梁,眼前出现了一片竹林,竹林下面就是另外一户农家了。我们没有凑热闹,在竹林上面的一个小院准备吃饭。
看看时间已经12点多了,我们走了三个多小时,已经过了一半路,没有拔高了,下来的路就很轻松了。
赤脚医生小院里的房子虽然是老房子,但是收拾的很好,小院清理得很干净,大家也不着急,慢慢的吃,慢慢的喝,慢慢的耍。
玩的差不多的时候,上来了一个老汉,一搭话,原来他就是房子的主人,在下面听到有声音,就上来看看。
这一说,老汉就是前面路过那户竹林人家的亲戚。我们是不会在这里乱扔东西的,他放心了。
和老人聊天,他也七十多岁了,不想住在山下,在这里也住了几十年。
他原来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对中医有些研究。但是他不想费劲赚钱,儿子开诊所,等孩子看病能独当一面后,他和老伴儿到山上来了。
我们在这里吃喝玩耍一个小时,一点多,准备下山。
高山毛竹这一下来,我就惊讶了——这里真是有大片的毛竹!
和老汉聊天的时候,老汉说这片竹子是76年公社从福建移植过来的,至今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我还以为是前面经过的那种竹林。
这都是胳膊粗的毛竹呀,就是在关中平原,也是少见的。
我查了一下资料,说毛竹一般生长在长江以南海拔米到米的丘陵和山麓地区,但是这里位于秦岭北麓,而且海拔是多米了,算是奇迹了。
我知道在汉唐时候,关中气候温暖,曾经有大片的竹子出现,现在周至鄠邑都有“竹峪”的名字可以为证,还有朝廷管理竹林的“司竹”之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渭川千亩竹,其人与千户侯”。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也有:“户杜竹林可与南山檀相媲美”。“户杜”即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至周户一带。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到楼观台百竹园时候的惊叹。
始建于年的楼观台竹林,就是比较罕见的“南竹北移”。年,国家林业部把楼观台林场定为“南竹北移”试验基地,仅一年时间,楼观台林场便从江西、江苏、四川、湖北引进了刚竹、淡竹、碧玉竹、黄金竹等竹种蔸,栽植面积多亩。
00:24但是,在秦岭北麓海拔多米却有着这么大面积的毛竹林,而且长得这么好,真的令我震惊。神奇的秦岭!
热情的农家过了竹林,就到了第二户农家,也就是红衣汉子说的农家乐,也是刚才和我们聊天老汉的家。
他家的位置相比于第一户农家,更是开阔一些,在山沟之间高处的阜地,旁边不是果树林就是菜地,要么就是已经收获过的苞谷地。
院子里一堆人正在围着烤火,红衣汉子忙活着添柴,旁边的主人笑呵呵地招呼着。
这家人很和善,在这里买不买东西,吃不吃饭都无所谓,人来了图个热闹。
老汉还在锯木头,准备把火烧得再大些。
小院不大,房子也不多,但是干净整洁。今天来的驴友不多,但是在小院集中的也有四五队,做饭的、烤火的、聊天的,热闹得很。
我们转了转,和老汉再聊会天,告别离开。
塔盘沟的72拐从农家出发,一路平缓的下坡路,途中还有一些高大的毛竹林。
这些高达十几米的毛竹,看样子有十几亩多。还有一家三口带着小朋友扎营休息,蛮乐呵的。
走一段,到了一个山头,一眼就看到山外的景色。从这里往下走,就是著名的72拐,如果从这里上山,还是比较费劲的。
不过往下走,就好多了,提醒雨雪天来的朋友,一定要带冰爪,做好防滑准备。
下了72拐,这景色又不一样的,塔盘沟内层层石头盘盘如塔,这也是得名的由来。
巉岩、怪石、溪流、悬瀑,都是一景,据说还有冰瀑,不过没有冻上。要是没有什么事情这里来随便走走,也是不错的。
这段路两边山路寒林凄凄,但是路边的小草青青,别有一番风致,路又平缓,走在上面,满心的幸福。
快到山口路过了一户人家,看样子也有好长时间没有住人了,只有院落中的柿子树挂满小灯笼,寂寞的伫立着。
山口有个小小的水库,不知道怎么回事,上面也没有什么污染,水库里的水却不清。在水库堤坝上往下望,下面就是高山流水别墅区的后院。
沿着后院墙往东边出去,过了一片墓园,就到了我们往石佛寺出发的方向,进山要是右拐走的话,就是往塔盘沟的方向了。
看看时间,现在是下午3:00,看看路程总共走了不到7公里,拔高不到米,慢慢地走耗时也就是6小时多。
今天算是很休闲了,唠唠叨叨地也比较多,好在图片还多,大家将就看吧。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