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可上人》唐贾岛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贾岛,被后人称之为诗僧,在晚唐时期及明代时有众多仰慕者与追随者。贾岛注定是纠结的一生。一方面,他想入世,有至君尧舜上的想法,可是功名利禄于他又不可得。因为功名利禄不可得,所以他又有了出世的想法,可是在晚唐时期,佛教已经不那么被统治者重视。出家僧人不再享受免除徭役的特权,所以贾岛对之也有过抱怨,不如牛与羊,尤得日暮归。贾岛在出世的时候想着入世,入世的时候又想着出世,应了仓央嘉措的那句话,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无可上人,贾岛堂弟,贾岛曾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与无可同居青龙寺(西安乐游塬),后贾岛还俗。值得一提的是无可本人也工于诗词,如其诗中的“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别的不说,仅这四句已足够在诗人辈出的唐代留名。解析:雨后放晴,天朗气新,在这个虫鸣鸟叫的时候,送别无可上人远去云游。离别之际不忍睹人伤情,余光看向池水,只看到人影在潭底行走。人已远去,在树边打坐观禅了片刻,终于想通悟透。想通了此时的离别是暂时的,终究还有烟霞之约,到时候自然可以比邻而居。赏析:诗人由天气写起,先写雨后天色。后接入主题送别。送别应当是伤情的,诗人心情亦不无伤感,所以有了独行潭底影此句。可是不过片刻,便已心态超然,从送别伤情中解脱出来,因为离别只是暂时的,终究还有比邻的日子。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相互对应。霁,指雨后天晴,一如作者的心态转变。读贾岛诗词,要特别注重其中的字词,往往别有意指。比如本诗中的霁这个字,意思是雨后天晴,而作者的心态也是由伤感转为释然,二者是对应关系。只有读到这点,你才能了解到贾岛诗词构思之巧妙,才能明白贾岛所说的那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绝非空穴来风。当然,读贾岛的诗,也可以参照贾岛的《诗格》这本书去看。相信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贾岛。#贾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