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东莞庄庄主
摄影:凉亭
每到禾雀花盛开的季节,新会圭峰山下的葵博园就会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赏花的人潮。葵博园虽以“葵”著称,但是游客大多都直奔赏花的长廊,对后面大片的葵林熟视无睹。(请各位自觉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减少接触,文明赏花)。
要是沿着的小路继续穿行,穿越草坪和蒲葵林,你就会发现一片建筑废墟隐藏在圭峰山脚下,保留着这片土地成为葵树博览园之前的隐藏身份,这牵涉到一批改造、一次考察和一场实验。
废墟就隐藏在葵博园后面走到园子与圭峰山交接处,一堵绿墙挡在眼前。身后是欧式大草坪和齐整的蒲葵,墙的另一面是并不清澈的小山塘,婆娑的原始丛林从水边一路爬升到圭峰山顶的云雾深处。
山塘边的告示牌爬满绿草的坝体好似一道结界,挡住了大草坪,挡住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在看似深邃的树林深处,仍然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从湖边小路往里走,进入树林不到五十米的距离,便能望见一堆断壁残垣零落在树丛中。
进入废墟中,一栋栋土墙在树林中划分了数个方形空间。土墙,砖拱,钢筋水泥不同结构在此处交错。穿过拱形的门框,落叶厚厚得铺在地面上,高大的乔木从无顶的房间中窜出。
榕树的气根已经渗入墙缝,层层叠叠包裹着砖石,背后则是深邃的森林,颇有几分吴哥窟的神秘气质。这里这并不是什么失落的古老文明,在6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养猪场。
二战后的圭峰山,只是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山。建国后政府号召新会人民建设圭峰山,倡导“荒山变果园”。
quot;荒山变果园quot;标语图源:Unknown年整风运动后,为了将新会县的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县委领导支持下,划出圭峰山脚下多亩山地作为劳动改造基地,农场从玉湖左侧孖髻山一直延伸到银沙坑(银沙坑即如今葵博园位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场上下自食其力,在简陋环境下建成了办公室、礼堂、厨房、宿舍等诸多设备。学院就这样在圭峰山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建山塘,种葵树,种果木,大炼钢。畜牧队是圭峰农场最大的生产单位,其中就包括了7个养猪小组。当时计划到年4月,能建成个猪舍,到建成养猪为主的“万头猪场”。
圭峰农场的猪舍via.江门日报新会微事养猪也要“有瓦遮顶”,况且在夜间还有野兽侵扰。当时的学员只能住在局促的葵棚茅房中,但养猪需要更加结实的场所。于是农场尝试了用山洞养猪,大挖山洞修建山洞猪舍,结果全部不适用。
在五坑的养猪场用了更先进的方法造猪舍,学员们用“逼拱”法建造了一列五间长方形建筑,据说这个养猪场冬暖夏凉,比学员住的葵棚好不知道多少。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前往新会进行视察。在考察圭峰农场的时候,周总理也参观了当时五坑养猪场,他打趣地说“‘猪宫’里的猪比你们住得好呀!”
“五坑养猪场”便是此处废墟,如今静静地躺在葵博园深处。没有人类的照料,当时种植的葵树还在湖边生长。除了地上的猪舍,还有很多挖在在地下的“猪舍”。只是时过境迁,枯萎的葵叶填埋了坑洞,只留下砖砌的拱架在其上。
究竟怎样的猪舍,才会被周总理称为“猪舍”?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建设社会主义。俄国的“薄壳建筑”也传入了中国,在全国上下开始了热烈的学习和研究。
-年,华南工学院的蔡益铣副教授提出了一种薄壳结构的新设计,并在校内取得实验性成功。随后蔡益铣教授与毛子玉工程师合作,用该方法在当时新会县玉湖旁建成了一栋三层楼房和一座示范平房住宅。这间三层楼房,便是后来的“新会劳动大学”。
有趣的是,劳动大学盖好拆除木架后,施工人员甚至不敢进入室内,担心屋顶坍塌下来。进去的人也要小心翼翼戴上钢盔。
这两个实验性的建筑物是广东最早一批薄壳建筑,各个单位完成对建筑的验收和测试后,将这种技术向全省推广。薄壳结构可以大量节省建筑材料,壳体的薄壁曲面结构可以将压力很好分散到四周,不用梁、柱结构,仅用砖块便可以搭建宽敞的室内空间。
根据记载,“五坑养猪场”猪舍和玉湖旁边示范平房的搭建方法相同,在书中都被称为“逼拱”法,可以推断他们都是用薄壳结构搭建的。
“五坑养猪场”遗址蔡益铣副教授文献资料中提到四角隅区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抵抗拉力,而五坑猪舍的四个角上正好也有钢筋水泥结构,形状与文献的中类似。至于周总理将其评价为“猪宫”似乎也名副其实,这在当时确实是高标准建造的养猪场。
墙支撑的边缘结构华南工学院在玉湖旁边实验的薄壳平房,最终目的并不是修建养猪场,而是在为贫困的广东农村设计具有普适性的农村建筑,如何利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满足强度要求的结构。
在那个各种资源都紧缺的年代,薄壳结构能节省大量钢铁、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是平衡耗材花销与结构强度下的最优解。用“逼拱”法建造建筑,在六七十年代被广泛运用到粮仓、宿舍、工厂和礼堂上。
2年新会将劳动大学之后一带的山地建成了葵博园,偏远的五坑养猪场仍然静静躺在山林中,不曾被打扰。
生活在物资充裕年代的我们,已经无需为了省下一根钢材,一包水泥而绞尽脑汁,各种高层建筑随时能拔地而起。砖砌薄壳结构也因为强度等各种问题,在日常建筑中已经被被抛弃。
现在看来,劳动大学不过是平平无奇三层小楼,五坑猪舍也仅剩残垣破壁,但他们确是那个年代的先锋。我们正享受着廉价建筑材料带来的便利,而他们仍默默地保留着已经被淘汰了的建筑记忆。
TIPS:虽然此处已经荒废,公园门口的导览牌仍然标出了“五坑养猪场”的位置,也许管理方也是把它当做一处景点吧。大家进入务必注意安全,山地湿滑,小心落水。建筑物荒废较久,结构可能出现损坏,注意与建筑物保持距离且不要久留,还要留意地面的坑洞。最后希望大家文明探幽,自觉带走垃圾废物,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物。
P.S.只根据文献资料和现场残骸,也不能完全确定五坑猪舍的真实结构。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了解相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
参考文献
[1]莫国贤.圭峰工商界农场往事回忆.新会文史资料第37辑..07
[2]邓国庠.周总理新会七日形.新会文史资料第56辑,.07
[3]广东省新会县建设委员会编.多快好省建设新会县城.建筑工程出版社,
[4]韩北屏.圭峰山纪事.会城走马摘花,
[5]蔡益铣.关于砖薄壳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08):24-28+19.
[6]建筑工程上的新成就蔡益铣副教授作出“薄壳结构”新设计可以节省大量钢筋、水泥和木材[J].华南工学院学报,(01):.
[7]蔡益铣,罗崧发,姚肇宁,黄汉炎,黄汉林,盧理,毛子玉.广东省砖砌薄壳的建筑实践[J].土木工程学报,(05):11-2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