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从所谓三教或者三家学说交流之日起,三教该怎样相处的讨论就层出不穷。最有见地的分析要数王勃的爷爷王通在《文中子说》中的阐述——“读《洪范谠义》,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征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曰:‘废之何如?’子曰:‘非尔所及也。’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王通希望“三教合一”的原因是可以“使民不倦”,尽管他也知道三教争论之中会导致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要废除某一宗教这是非人力所能及的,有的时代你废除了下一个时代又可能推崇,况且宗教信仰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旦接受了某种思想很难从根本上剔除,更不要说取缔宗派。汉末的《牟子理惑说》这本书的作者致力于推广佛法,他对于三教的态度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簧。”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则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后来的佛学大德都曾有用佛教思想融汇儒道的做法。譬如道安法师先学道后来出家为僧,用老子的思想解释般若经典;枣柏大士李玄通早年学易,中年学佛后将华严思想与易经理论相结合;圭峰宗密撰写《原人论》时将儒家道家学说融入到大乘佛学思想体系,“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就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生,策勤万行”;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用禅学思想注解周易、四书、老庄。宋代禅师大慧宗杲直抒“三教合一”胸臆:“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道教祖师相对更加主张“三教合一”。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王重阳在《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也说:“三教者如鼎之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道教最负盛名的张三丰曾分别点评三教:“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南宋有人创作了《虎溪三笑图》来表达三教和谐相处,内容讲的慧远法师在庐山修行,儒家代表陶渊明、道家代表陆修静在庐山与慧远法师相会,慧远法师送人不会超过虎溪,但是由于太过尽兴,边走边聊就到了虎溪,于是三人相视一笑。清代流行的《三酸图》也是用佛家的佛印、儒家的苏东坡、道家的黄山谷共同尝醋的场面,来表达三教和而不同的教义。明宪宗朱见深也画过《一团和气图》,充分彰显了明代“三教合一”的政治主张,在图赞里表达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明太祖朱元璋有一篇《三教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清雍正皇帝也说过同样的话:“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实际上明清“三教合一”的迹象就已经非常明显,而且直接表现在形式上。最经典的莫过于对于关公的定位,在儒家成为“武圣”,在道家成为“武财神”,在佛家成为“伽蓝菩萨”。三教教主同龛普遍,劝善宝卷文章泛滥。学儒尊崇伦常建功立业,学道云游四方长生久视,学佛明心见性往生极乐。三者合于一身,完全没有违和,反而理应如此。明清两代在意识形态上渐趋保守,民间三教杂糅,虽说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禁让人感叹同样是“三教合一”的理念等到的却是尴尬的呈现。魏晋三教博弈,隋唐三教鼎立,宋元三教调和,明清三教不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48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