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中有个名叫知的人北游玄水,登隐耸之丘,正好碰上无为。知问无为:“我想问你个问题: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无为闻言,哑然不答。知问不出名堂,回到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拜访狂屈,并向他问道。狂屈闻言回答:“你问的道我知道,且听我说。”话刚出口,却又终于没有说下去。知问不出名堂,返于帝宫,拜见黄帝而问道。黄帝说:“无始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听黄帝这么一说,接口道:“还是我和你懂得道,无为和狂屈根本不懂什么道。到底是不是这样?”黄帝回答:“无为是真正懂得道的人,狂屈也和无为相近,只有我和你,离道还远得很哩。”知和黄帝的回答告诉我们,道是虚无的,因而不能问,不能说,只能体会。真正能说得清的,就不成其为道了。无独有偶,道家这种对于虚无地道的体认方式,在佛教的禅宗里,也有着类似的体验。禅宗发展到了五代,韶州云门山(在今山东乳源北)光泰禅院文偃禅师创云门宗,成为禅宗五家之一。文偃的说教方式主要有云门三句、三字禅和一字禅。何谓“云门三句”?“云门三句”就是“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后来又说三字禅,人问:“如何是佛?”文偃回答:“干屎橛。”又有人问:“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文偃回答:“须弥山。”然而,文偃平时用得最多的,还是一字禅。如有人问:“如何是正法眼藏?”回答:“普。”正因为佛法深奥,难以言说,所以文偃才用简洁精妙的语言,启发禅僧思路,让悟者自悟,明心见性。早在文偃以前,唐代圭峰宗密就曾说过:“寂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是空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妙之门”一句,语出《老子》,可知佛道智慧,彼此融汇,彼此互补。后来,文偃感到对于真正什么叫禅,只要用心去悟,其实一个字也是多余的,就索性学起“维摩一默”,干脆连一个字也不说了。那一日,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答。文殊见状叹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维摩诘的这种默然做法,我们也可在大方广狮子吼经里找到佐证:“法唯一字,所谓无字。”所以,佛说:“我于某夜的最真觉,乃至某夜入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在实践中,文偃对于无字禅,可谓身体力行。一次,广主刘王诏文偃等高僧到宫里避暑,众禅师频频交往,说法问讯,只有文偃一人,既不交往,也不言语。这样几天下来,宫里有个值殿师看出了文偃的用心,就在碧玉殿上贴出一偈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云门总不言。后来,由于禅宗广泛流行,所以佛家无字禅的影响,风靡于知识界,人们时于庄子的说教,反倒渐渐淡忘了。其实,禅宗无字禅的妙处,在于启发人们,对于某些深奥而一时难以说清,甚或说不清的道理,与其用枯燥的说教惹人生厌,还不如让人静下心来默默地去体会默察,从而达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境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6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