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好文章要
在“喷雪飞涛”石刻发现后,新会区博物馆根据有关历史记载的线索,昨日,即9月19日,在其附近又找到了“龙王坛”。9月20日上午,新会区文化部门一行一同进山探幽,进一步测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html
循着圭峰龙泉生态径一路上山,经过“喷雪飞涛”石刻后沿着小径继续向上走,就在附近,就可以看见隐身于此的龙王坛。
龙王坛的两块石碑分别刻着“龙潭洞九天龙王大帝”、“龙潭洞风云雷雨之神”,主要是拜龙王、风云雷雨神之用。这是明清两代新会县当局举行求雨祭礼的地方,即俗称的求雨坛,古称雩台。
传说圭峰龙潭有白龙常出行雨,“祷之辄应”,载入志书。这是古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相信天人感应。查《新会县志》,有明代“成化十八年(年),春,大旱”的记录。清康熙《新会县志》“蒲涧龙潭”条记:“昔邑令丁积遇大旱登此祈祷,甘澍如注,今坛犹存。”目前重新发现的龙王坛,可能在清代曾重修过。 当时的新会知县丁积,是明成化十四年(年)戊戌进士,翌年派来新会任职。他拜陈献章白沙先生为师。 成化十八年壬寅(年)农历四月,天大旱,到了春季尽头,种子仍未能落土。丁积极为担忧,对人说:“这是我当县令的责任。”于是,在圭峰山上筑坛祷雨。所念的告祭文请白沙先生代作。一篇是《祷雨祭五方土神文》:六月不雨,田苖将槁,愆伏为灾,孰非天造。探殃所由,谁实召诸?惟令不令,斯民何辜?神不宥过,某敢辞死。愿沛甘泽,以绥赤子。另一篇是《祷雨告各神文》:
邦有常祀,祀为邦主。食民知报,罔间今古,神宜惠民,民实赖之。弥月不雨,苖则槁而。某忝为令,我民是轸。敬祈神庥,苏我民窘。 此次祈雨活动,白沙先生在《丁知县行状》一文中有详细记述:“时当酷暑,山气郁蒸,侯晨夕斋沐,伏坛下致祷。凡七日,未雨,羸甚。左右进曰:“躯命所关,可以少止。”侯呵曰:“民得雨,吾病何憾!”至八日,暑气愈炽,侯触暑跪坛下,衣汗浃踵。大风忽作,卷炉中火着侯衣,略不为动。雨遂迸空下,左右张盖,侯命撤之,衣尽湿。翌日雨止,侯复祷至十有一日,雨足乃已。如是者,凡三次焉。” 大意是:其时大旱酷暑,山气郁蒸。县令又美称为“邑侯”,这丁侯早晚斋戒沐浴,伏坛祈拜祷雨。但七天过去了,仍未见一点雨水,他却因劳累而变得身体羸弱。左右人员劝他:“身体要紧,可稍停顿下来。”他答:“如果民众得雨,我虽病而无憾!”到了第八天,暑气更炽热,他跪在坛下,衣衫尽湿。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卷起了香炉里的火,烧着了他的官服,但他岿然不动。突然,雨从空中降下,左右忙张伞为他遮雨。丁积命令撤掉,衣衫任雨淋湿。到第二天雨才停止。丁积祷雨十一天,雨足方罢。 之后,为感谢上苍,丁积请白沙先生再作《谢雨文》,答谢雨神: 今令所急者,簿书期会而已。政教不修,何以为邑?徒食七品之禄,以在民上,安能使阴阳和、风雨时乎?故若某者,履任以来,未及一载,惟不能修厥职,而亢旱是忧。幸赖天地神灵,悯民之穷,降兹甘泽,诚欣诚荷。谨具牲醴,用答神赐,惟神尚终惠之,使永有年。 白沙先生还为此作了一首诗《祷雨,呈县主丁彦诚》(彦诚是丁积的字):“峰顶为坛五土升,皇穹端合享精诚。雨声先到玉台寺,云气初蒸绿护屏。野老分钱须一虎,病夫献茗走诸生。年丰我欲招神贶,觉壁高镌令尹名。”(见《陈献章集》) 旱患终于解除了,但在此之前,丁积曾慕名到大名鼎鼎的慧龙寺求雨。慧龙寺正名月华寺,位于今司前镇昆仑村,年被拆。该寺初创于公元八世纪,因唐代禅宗“七祖”神会大师(-年)路过驻居此地,后人扩建为寺院。“慧龙”实为土音“飞龙”,历代相传“间遇旱潦,所祈辄应”。但是,此次丁县令的来使呼之不应,求之不灵。大概是在圭峰求雨成功之后,一气之下,命人将慧龙寺烧毁了。明万历《新会县志》卷六有记:“成化壬寅(年)四月,旱,知县丁积使人祷不应,火之,寺废。”不久,民间才再次重建此寺。 旱患是解除了,可是丁积从此病倒。病情日重,但他仍然日夜操劳民事公务,直至病卒,死于任上。他在新会爱民忧民,有所作为,新会人曾为他立丁侯祠纪念。微事君提醒:沿途山路陡峭,比较难行,存在一定危险,市民不要贸然前往,必须注意自身安全。
文字\林福杰
图片\钟珍玲
编辑\天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