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脚上有土心中有谱
——写在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刘冕在东湖区“断头路”省府东三路项目现场采访
记者万磊在丹霞大道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施工现场采访
记者胡彦思在南昌经开区采访
记者高学斌(右二)在企业采访
记者邓桃英在鱼尾洲湿地公园参加“南昌湿地有多美”融媒体采风活动留影
记者喻云亮在田间地头拍摄乡村美景
编者按:
无论春耕秋收,无论夏耘冬藏,我们一直在路上;无论骄阳暴雨,无论寒冬酷暑,我们一直在奔赴;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良宵黎明,我们一直在坚守。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我们用脚步丈量洪城大地的宽度,用镜头探索变革的深度,用文字传递故事的温度,我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栉风沐雨,奋勇前行。
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今天,我们仍然穿梭在新闻现场,与时间赛跑,用镜头记录,把新闻做好,就是我们庆祝节日最好的方式。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今天,我们以笔触聚焦自己,聊聊作为一名记者的感触。
记录南昌畅通“微循环”的成果
□本报记者刘冕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脚上有土,心中有梦,眼里才有光。入基层、转田坎、跑工地、蹲校园……无论酷暑寒冬,我们一直奔走在路上。
这是我过的第3个记者节。作为一名文字记者,有太多的感悟和感受。三年间,我时常会想起那些被采访者,躬身于乡村公路上建设的工人、往返于新建跨江大桥的市民、尽心于城市规划图纸前的专家……感谢他们的耐心分享,感谢他们为城市和乡村建设作出的贡献。
今年,我接到报道全市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工作情况的任务。“断头路”“瓶颈路”“破损路”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为第一时间反映最新情况,我多次赶赴工程现场探访打通“断头路”工作进展、了解部分已畅通的道路为市民带来的便利,并向市住建局相关部门及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了解全市的积极举措及下一步规划。南昌从源头治理解决城市堵点问题,进一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断头路”变成便捷市民出行的“品质路”。
在东湖区省府东三路项目现场,装载车来来往往,工人们趁着晴好天气,抢工期抓进度,干劲十足;在红谷滩区的圭峰大道,车辆有序行驶,来往市民惬意出行……我用自己的笔记录南昌畅通“微循环”的点点滴滴,和市民们一同感受着城市交通不断完善带来的便利。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这是信仰,也是承诺。我将守护初心炼脚力,担当使命蓄眼力,找准差距强脑力,抓好落实增笔力,采写出更接地气、更有深度、更富温度的新闻稿件。
感受“胡子工程”销号后群众的幸福
□本报记者万磊
作为一名记者,不但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要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以“永远在路上”的状态记录城市发展历程、展示城市发展成果。
不久前,女儿的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当女儿问我时,我想起向前辈们请教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时得到的答复——“走出去,多去现场,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于是告诉女儿,记者就是赶赴每一个新闻现场,用心用笔记录所见所闻,反映时代气息。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爸爸,你真棒!”
一线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活水源头。一直以来,我努力践行“脚上有土、心中有谱”的工作作风,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今年以来,为及时准确报道我市“胡子工程”攻坚销号情况,我和同事们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用一篇篇鲜活的文字记录下我市声势浩大的“剃胡子”专项行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位于青山湖区的丹霞大道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建设的报道。该项目自去年9月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对施工节奏的影响,今年年初被列入“胡子工程”。为了切实做好“胡子工程”攻坚战报道,我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与建设者们交谈,用鲜活的文字记录下我看到的变化,以阶段性报道,让市民了解沿江北大道-青山北路段通车、综合管廊主体完成等给城市交通出行带来的变化。看到市民开心的笑容,我越发觉得身为记者只有深入一线,了解项目建设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
书写乡村振兴路上一切美好
□本报记者胡彦思
“好新闻要用心见证、用情记录。”这是我记录在采访本首页上的话语。今年2月份,我成为《南昌日报》记者,日积月累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记者,是记录者,更是思考者。从业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传递党的方针政策,记录社情民意,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切实增强自身新闻采写能力,以满腔热忱和一行行滚烫的文字,记录城市的发展和群众的关切。
南昌县的武阳镇、进贤县泉岭乡、南昌经开区的乐化镇、新建区的昌邑乡、安义县的石鼻镇……接受了采访乡村振兴任务的我穿行在南昌的田野乡间,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思路、有效措施以及进展情况,感受着洪城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的乡村振兴事业热潮。目及之处,是平坦的小道,是成荫的植被,是惬意小憩的村民,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我看到村民挥别了青砖瓦房,在新居里话家常的幸福生活;了解了当地结合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农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感受到了睦邻友好、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美好希冀。
每每谈及今昔对比,村民们总是滔滔不绝、赞不绝口。“改造后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出行越来越便利”“村里环境大变化,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看着村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总是有一种激人奋进的力量催我前行。原来,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也是时代的瞭望者、城市发展的记录者,更是百姓幸福生活的见证者。
乡村振兴在路上,我也在路上,我会继续用脚步丈量,用汗水书写,诠释好记者的角色,回望来路,砥砺奋进再出发!
发现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高学斌
今年是我从事记者行业的第10年。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行业里,我应该算一个“老记”了。在江西绿能实业有限公司,我们看到60多岁的凌继河还在坚持不懈;在南昌向塘铁路口岸,我们见证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在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我们感受到南昌澎湃的城市活力……这10年里,从机关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干部群众到专家学者,我们每天都在发现更多可能。
最近,我接到了南昌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的报道任务。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环境的集中缩影,目前南昌市的营商环境现状如何?政府提供的服务能否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为此,我随机选择了5家企业,其中既有上市公司三鑫医疗、也有个体户天艺造型,既有研究机构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也有工程企业中联建设。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告诉我,相比过去,南昌市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黄伍桥的经历。年,黄伍桥从苏州来到南昌筹备研究院。他告诉我,对企业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他们愿意留在当地发展的原动力。而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南昌市的营商环境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已经超越了国内不少城市。
为深度了解南昌的营商环境,除了进入企业,我还来到了南昌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心。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南昌县针对营商环境出台了相关规定,将五大专项行动19项具体任务细化为90项具体工作举措,建立18个指标部,提出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相关报道刊发后,我们又对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了回访、了解近期状况。
对我而言,新闻持续发生,记者永远在出发。而看到更高层面,发现更多可能,则是我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职责。我将继续用文字记录城市发展的点滴,报道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新篇。
用精彩的融媒作品助“南昌蓝”出圈
□本报记者邓桃英
抬头是醉人的“南昌蓝”,环顾是舒心的“生态绿”。走在南昌街头,绿树成荫,而兼具“游憩、观赏、生态、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湿地更是让人不由得爱上南昌的水、喜欢上南昌的城。
今年,我参与策划了报社组织开展的“南昌湿地有多美”“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采风活动,和媒体同仁、网络名人、诗人作家等一起实地感受南昌的“湿”情画意,发现南昌生态之美。
今年6月,南昌入选全球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让作为南昌人的我为家门口的原生态资源自豪了一把。我跟随“南昌湿地有多美”融媒体采风团,走进鱼尾洲湿地公园、鲤鱼洲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感受了水与人、水与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参与活动的网络大V边走边编发微博,感叹:只此青绿,大美湿地尽享诗意。大家的赞叹也让我倍感自豪,不仅是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为南昌的优美生态。
南昌的生态之美,湿地只是一个缩影。南昌生态之变在南昌麦园垃圾填埋场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年2月,“南昌麦园变美了”融媒体活动探访麦园垃圾填埋场,从米观景台俯瞰,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藏在一片青山的怀抱之中,绿色产业园、环保创新园、宜人生态园正在崛起。麦园的变化让人惊叹,参与活动的诗人纷纷点赞:值此青绿,城市“污点”变“亮点”。南昌下大力气彻底解决“麦园问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报网端微抖齐发力,两次融媒体采风活动均在各平台反响热烈。中央、省、市媒体,全国城市主流网络媒体纷纷报道,活动话题更是登上微博热搜,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图解、文学作品等形式,让广大网民真切感受到了南昌的生态魅力、南昌的发展变化。
这两次活动让我收获良多,感悟颇深:在主题报道上要主动策划讲好故事,全媒体立体化呈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我将继续从聚焦主题主线,创新内容生产、表达方式,推出更多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融媒体作品,讲好南昌故事,传播南昌好声音。
通过镜头留下英雄城的美
□本报记者喻云亮
又是一年记者节,作为南昌日报社影视部的一名摄影记者,这是我成为新闻记者后的第15个记者节。今年记者节,我将在第十六届省运会的采访中度过。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昌“崽哩子”,我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读大学时,我便立志成为一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南昌发展,用取景框“丈量”城市的长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爱着家乡。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多年来,我在南昌这片土地上拍摄了大量照片,记录了南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报道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年上半年,我参与了市文联、市档案馆、市文广新旅局和南昌日报社共同策划的“这座城——世纪影像南昌”大型图片展览。六个章节、余幅新老照片涵盖了英雄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城市风貌、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文化教育、生态宜居、群众生活等诸多方面,展示英雄城的百年变迁与辉煌成就、南昌人民的劳动成果与美好憧憬。
整个展览,我们影视部的小伙伴们与各主办单位的老师们历时半年多的时间,经过反复筛选,反复打磨。在这期间,我不仅是照片的收集者,而且是多组作品的作者。展览开幕的当天,几位观众围着一幅作品在交谈,作品是我拍摄的年南昌舰回家的照片。经过交谈了解到,原来他们也参加了当天的喜迎南昌舰回家仪式。画面中热情、盛大的场面,瞬间将大家的记忆拉回到6年前。
在展览过程中,接触的观众和采访对象,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看过新老照片对比后,更感受到南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观众表示,展览让他们也看到了一些平时看不到的南昌照片,这是活生生的英雄城历史,感谢记者记录了这些历史。观众的话让我内心无比雀跃,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未来的日子,我将继续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摁好每一次快门,用心记录我们美丽的英雄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