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段)华严宗历代祖师相传,以毗卢遮那(法身佛)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另有一种排法,是从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立杜顺为初祖。建有华严寺,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是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现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从塔的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华严寺现存的两座塔中,东边的是杜顺的灵骨塔、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心经》浅释作者封面图杜顺一生中,有不少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迹,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内宫隆礼崇敬,后妃、王族、贵臣,奉之如生佛。杜顺虽是禅师,但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杜顺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一直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圆寂后数十年,他是中兴华严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澄观11岁出家,以后遍寻名山,旁求秘藏,广学诸宗,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决心撰华严新疏,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这里说的“新疏、经疏、注疏、义钞、疏钞”,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证悟,对原文作的注解,让人容易看懂,相当于现在的白话文。华严寺图片澄观多次奉敕译经撰疏、入殿讲经,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为天下大僧录主持全国佛教。澄观世寿一百零三岁圆寂,历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观弟子很多,其中;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外法宝、寂光,号为门下四哲。澄观的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恢复和继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释和十玄宗义,并加以发挥,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澄观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华严宗第五代祖师是圭峰禅师,师名宗密,因住圭峰草堂寺而得名,他先师承菏泽禅师之道,后得清凉国师所撰《华严疏钞》,深感快慰平生,继承清凉师法脉。宗密禅师作沙弥时,曾学授《圆觉经》,学了以后,心地开通,义天朗耀,后为《圆觉经》作疏钞,成一家独步。宗密园寂后不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会昌法难是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灭佛”政策,导致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的事件。唐朝立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大力提倡信佛,佛教势力日益膨胀。很多人为了逃避赋役,出家为僧。而寺庙土地不用纳税,僧人靠农民供养,形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大问题。加之武宗信道,因此他即位后,便开始推行灭佛政策。会昌二年至会昌六年间,佛教寺院被拆,银两充公,僧尼还俗,佛像被毁,经书四散。尤其是会昌五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使灭佛达到最高峰。会昌六年,武宗信道家的神仙丹药能长寿,服丹药十余日后而气绝身亡,唐宣宗即位,重新尊佛,灭佛即告结束。风景图片这次灭佛,使佛教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天下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衰。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元代有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复、续法等,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敷演意为陈述并发挥华严经经义)。民初复有月霞(~)创办华严大学,智光、常惺、定西、慈舟、了尘等均曾就读该院,而以常惺为主。华严宗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互为因果、互为依存,在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中是最强调圆融的一派,圆融是该宗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处理一切问题的总原则,也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境界。进而认为一切万法都是佛智慧本体的作用或表现,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容摄、相互平等、没有真正的矛盾冲突、只有真正的和谐统一,正是这种真正的和谐统一才共同构成了现实世界。所以华严宗说“行布”法、“圆融”即在行布之内;说园融法、行布即在园融之中。“行布”意为修行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于此五十二个位次、逐次修行成就佛道,称为“行布”,属于渐次法;而“圆融”是顿教法,不从渐次位上走,可在五十二个位次中的任何一个位次里顿悟,一悟而入佛地,五十二个位次也因一悟而遍入,此名“圆融”。行布与圆融,一渐一顿,两者互不相碍、也不相形,若以智慧观照,行布园融都是假名而已。如此理解华严宗,可入华严觉海,圆融无量佛法尽在“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2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