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摘要: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中国佛教频道正在建设当中,其下设佛教文化馆、净土宗馆、律宗馆、天台宗馆、三论宗馆、禅宗馆、华严宗馆、法相宗馆、密宗馆、成实宗馆、俱舍宗馆共十一个数字馆,该频道系统地对中国佛教进行了形象化展示。白马寺其中,佛教文化馆从佛教世界观、佛教源流发展、佛教建筑、佛教生活、佛教经典等方面对佛教状况进行了呈现。佛教世界观包括十方三世、三千大千世界、刹那弹指、阿僧祇劫等时空概念,也包含了佛、菩萨、罗汉、天龙八部等佛家形象,还有六道轮回等理论基础,无不引人进入一个气象万千的佛教世界。佛教源流发展从印度佛教谈起,到佛教传入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佛教波澜壮阔发展历程。佛教建筑由寺庙、佛踏、石窟石刻等建筑物中侧面反映了佛教的人文精神。佛教生活更是从僧众的食宿威仪、佛教法器、佛教仪式等方面切实地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活状态。佛教经典博大精深,真切体现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赞语。净土宗馆、律宗馆、天台宗馆、三论宗馆、禅宗馆、华严宗馆、法相宗馆、密宗馆、成实宗馆、俱舍宗馆十个数字馆,皆从祖庭道场、经论丛书、历代祖师、修持法门等方面对这些大小乘宗派做了展示。乘宗派净土宗祖庭为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唐高宗永隆二年(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其后高僧辈出,道场也分布众多。经论丛书中,三经一论及后来选定的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修学与弘传的明确依归;其他丛书也为徒众修行提供了指引和帮助。历代祖师即净宗十三祖,均为后人修习佛法的指路明灯。修持法门让徒众能够把佛法践行于具体的生产生活之中。律宗第一山律宗祖庭为陕西西安净业寺。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随代古刹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天台山三论宗祖庭为西安草堂寺、南京栖霞寺。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后,尽译三论,弟子事之者称三千人。以道融、僧睿、僧肇、道生,为尤著,并称为“关中四杰”,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禅宗祖庭禅宗祖庭为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禅宗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进入了兴盛时期。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华严宗祖华严宗祖庭为陕西省西安市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为初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其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法相宗祖庭为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地考察了释迦如来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密宗馆祖庭密宗馆祖庭为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该宗开始与中唐玄宗时代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和尚(“开元三大士”),中国唐代时期的密宗称为唐密,与现代藏传佛教的密宗有所差异。成实宗成实宗以何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以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显,僧导,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俱舍宗俱舍宗以《俱舍论》为主要经典,其学者称俱舍师。弘传分新、旧两个阶段。原来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研究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相当隆盛,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弟子慧恺等加以弘传,特别是慧恺的私淑弟子道岳,初习《杂阿毗昙心论》,后弘俱舍,遂由毗昙学转入俱舍学,此为弘传的第一阶段。唐玄奘重译《俱舍论》,其弟子多半从事研习,于是俱舍学又从旧论转到新论。这是弘传的第二阶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