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m.sohu.com/n/461055589/〔作者简介〕史文,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一、原文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颂曰:巍巍堂堂,磊磊落落。闹处刺头,稳处下脚。脚下线断,我自由,鼻端泥尽,君休斵。莫动着,千年故纸中合药。(宏志正觉禅师《颂古一百则》之四十五)二、赏析《圆觉经》中,佛答清静慧菩萨,有四种“随顺觉性”,分别是凡夫、菩萨未入地者、菩萨已入地者,以及如来随顺觉性。佛说,修行者若要随顺悟入最圆满的如来觉性,他应该如此作意:见一切障碍为究竟觉,得念失念皆解脱,地狱天堂皆净土,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这是讲了“如来觉性”的圆满见地,即佛之知见。首先要理解和信受,然后才能进一步依之修行。关于具体的行持,佛继续说:“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菩萨和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在听闻了佛的一切圆满、平等无为的觉性智慧之后,应该随时随地,保持心中没有妄想。即使有妄想兴起,也不用刻意去消灭它们。心在妄想的境界中时,不用拿正念去觉察。对于心的无觉察的状态,也不用去辨别真实和虚妄。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学佛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很难把握,似乎是无法“操作”的。可以试着解释一下:什么是“不起妄念”呢?后面的“不息、不知、不辨”就是真正的“不起妄念”。只要有了心与境、觉与迷等的分别心,修行人就已经在“妄念”之中了。所以没有分别对治、任运清净、随缘度世,才是真正的禅者平常心。唐代的圭峰宗密,是研究《华严经》和《圆觉经》的著名大师。他因为研读《圆觉经》而悟入华严,并成为华严宗的传人。圭峰大师大概是中国古代对《圆觉经》理解最深、阐释著作最丰富的人。他对上一段话的解释是:“妄心顿证”,或者是“忘心入觉”。意思是要学人以佛之究竟平等的见地,体悟到自己心中现前的“妄想心”本来当下就是清净的;或者“忘掉”自己心中的执着分别(“忘”,即是超越的意思),从而体会到心中本来的智慧觉性。《圆觉经》中,佛继续说:末世众生,若听说了这样的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就叫做随顺佛之觉性。这是以佛的智慧知见而修行,从而进入佛的智慧的法门,也是禅宗祖师们所传承的法门。然而,这毕竟是“教”门的语言,而禅宗“宗”下,仅仅是“信解受持不生惊畏”还远远不够。禅宗更要学人超越语言,让语言所显示的离言实相在学人的当下显现出来。一般认为,一切都不想、流转的妄想、住于妄想境界、于妄想境而不知觉不辨别,是属于修行人的“病”。可是,在《圆觉经》里,在禅人的眼里,这成了“随顺如来觉性”的修行方法,成了治病的“妙药”。永嘉大师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如果于妄而无妄、于心而无心、于境而无境、于真而无真,那么还有什么心境真妄能成为障碍呢?看来“药”就是“病”,“病”就是“药”。这个药方在“千年故纸”《圆觉经》里,禅人借这来治疗自己和众生现在和未来的八万四千生死大病。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宏智禅师的妙句:“千年故纸中合药”。颂曰:巍巍堂堂,磊磊落落。黄檗禅师初参百丈大师,百丈说:“魏巍堂堂,来为何事?”相貌堂堂,仪态庄严,到这里来干什么?黄檗答:魏巍堂堂不为别事,只为一个“大事因缘”而来,就是开悟成佛。魏巍堂堂、磊磊落落,形容每个人本来就是大丈夫相,人人自性本具。也形容人人的本来面部清净无碍,犹如明镜、犹如金刚。闹处刺头,稳处下脚。那个“本来”人,可以在干戈场上横身直过,荆棘林中甩手通行;也可以在平地上稳步当车缓缓前行。比喻悟道的人,在妄想纷飞、顺逆交替的各种境遇之中,都可以心无所住。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脚下线断,我自由。鼻端泥尽,君休斫。《神仙传》里载,葛由能用木头刻羊,然后骑着木羊上绥山。后来遇到浮丘公,浮丘公说:“如果脚下的线不断,你也不得自由。”脚下的五色线扯断,神仙就得到了飞翔的自由。心如果被清净涅盘、天堂地狱的分别所羁绊,就不能做到平等自在。《庄子》里记载的郢人,可以挥斧运斤,削掉搭档鼻端的灰。可是鼻端已经干干净净没有白灰了,你那绝世的技艺,也就派不上用场了。莫动着,千年故纸中合药。一切本来如是,不要修剪、不要对治。不要妄动,动念即乖。这可是禅宗的无上心法。治病的妙招就在于“莫动着”。这个妙方,来自于大慈大悲的大医王释迦摩尼佛,两千年前在《圆觉经》里留下了,埋藏在故纸堆里。看看眼前,谁人会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7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