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宗密在派系争论中持什么样的态度?
中国禅法传演至唐朝中晚期时,由于当时流行禅法,习禅者众多,产生各个宗徒教说相违,甚至“互相诋訾,莫肯会同”的现象,所以当时被宰相裴休称做“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的宗密禅师为分析禅宗各家教说的浅深、顿渐及得失,站了出来。宗密大师对禅法有深入的研究,他系统地总结了禅门各派的不同特点,判别了禅宗与教家三种情况。
宗密大师认为,禅宗各个门派言教的优劣就在于对禅学有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以摩尼珠为喻:明珠本来明净,无差别之相,这是他本身的“不变”之义;由于他接触光亮和其他物体能起种种差别的色相,显现种种颜色,此为其相用的“随缘”之义;有人见到明珠污染,便不承认它是明珠,只有将它摩擦干净之后才认为是明珠;另一种说法是黑暗的污染相本身就是明珠,明珠的本体是永不可见的;还有人认为明珠虚妄无实,彻体全空;最后一种既知珠体本来圆明,又知它的一切色相皆是虚妄,认识“有无自在,明黑融通”。所以宗密认为菏泽宗的主张先顿悟,依悟渐修的思想超越于其他三宗之上。
可以说宗密当时是站在六祖立场上对其他门派进行批评的。
92.宗密把各种思想判摄为哪六个层次?
宗密对于佛教的理解结合起来创立了他的融合论,这里面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前两种融合。
宗密在《华严原人论》中提出了三教合一论,以佛教融合儒道,把儒道及佛教融合于一乘显性教,避免了这些偏浅之教。根据这个理论,宗密把他所处时代发生影响的思想判摄为儒道教、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和一乘显性教。人天教就是说佛祖始初成道的时候,先开始是为了提醒长者,说人天戒善,就是因缘果报,这里实用的佛法,就是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和一乘显性教都是正宗佛教的不同层次。
宗密又以一乘显性教的本觉真心为一源,会通本末,依次融合大乘破相教、大乘法相教、小乘教、人天教和儒道教中自然论、天命论、元气论和道本论。宗密采取先破斥后会通的方法,建立了他在批评基础上的融合论。通过层层批评最终显现出一乘显性教之真心,再以一乘显性教融合各宗。
(三教图丁云鹏纸本设色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将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佛陀、老子、孔子三人绘于一图之中,仿佛他们在谈经论道,充分体现了宗密所提出的融合论。融合论包括“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这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三教合一的主张最为著名。
93.宗密是怎样概括神秀北宗禅法特点的?
宗密是唐代著名的华严宗学僧,被华严宗奉为继杜顺、智俨、法藏、澄观之后的五祖。然而他同时信奉禅宗,并且主张神会的菏泽宗为禅宗正统,以直承菏泽宗自许。他既著书发挥自法藏以来的华严宗教理,又撰专著阐述禅宗史论,其会通禅、教的著作和理论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宗密在禅宗南北分化中认为北宗的主张是错误的,北宗神秀的理论不能达到透彻。北宗说:众生本有觉性,这觉性被烦恼覆盖不见,除去这些妄念烦恼,妄念一尽除,心性就觉悟,光明的心性便可显现出来。宗密批评北宗这种思想没有理解、觉悟到“妄念本无,心性本净”的道理,因此说出了灭除烦恼的言论,宗密甚至还说北宗连体悟都并未彻底,以后的修行怎能达到真的成果?他说北宗的教说“但是染净缘起之相,反流背习之门,而不觉妄念本无,心性本净。悟既未彻,修岂称真”。这其中“但是染净缘起之相”,是根据北宗自己烦恼障碍是根缘境生识而起的说法。
94.佛教内之禅又被宗密划分为哪三等?
禅宗的祖师们根据修行者修行所达到的不同程度,把禅分为不同的层次,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对禅也做了这种分类。按照宗密的看法,可以将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做“外道禅”;第二类叫做“凡夫禅”;第三类叫做佛教内之禅。而禅宗奉行的禅,不同于过去相传之禅,是所谓“如来清净禅”,所以他根据《楞伽经》所载四种禅的说法又加以整理分为了五种:
第一类“外道禅”,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以外的禅。
第二类“凡夫禅”,凡夫就是普通人,普通人不信仰别的宗教的一种修行。
然后他把佛教内之禅划分三等:小乘禅,大乘禅,祖师禅。
在禅宗看来,“小乘禅”是过时狭隘的,“小乘”就是只度自己到彼岸去。这种禅法只是一时的产物,并不是禅宗所提倡的,因而没有必要研习,是应该被淘汰的禅。而“大乘禅”,可以超度世间一切人,也是唐朝其他一些门派修行的佛法,但是宗密认为这种禅也是不完美的,缺点是大乘禅中对佛法还有不同的理解,也不够彻底。“如来清净禅”也就是“祖师禅”。自心本来清净,自心本来是无漏之心,众生和佛一样,一切平等。这样的禅才是“最上乘禅”,比一般的“大乘禅”要高一个层次,是禅宗的“最上乘禅”。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将“禅”分为“小乘禅”、“大乘禅”与“祖师禅”三类,并认为“大乘”与“小乘”有着许多区别。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大乘”可度众生,而“小乘”只能度自己。
95.宗密认为“禅之三宗”是哪三宗?
宗密按照自己的见解,把禅宗的各个门派分为从低至高的三宗。息妄修心宗:包括神秀的北宗、剑南智诜、保唐宗、宣什等的门下。这些门派主张众生本有佛性,因为被污染才致使流转生死,他们的修行方法是在静处坐禅,“调心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
泯绝无寄宗:这一宗包括石头希迁、牛头慧融及其法系的径山道钦等。认为一切凡圣诸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认为一切都是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参悟到“本来无事,心无所寄”,就能解脱。这一派以无所得为智。
直显心性宗:宗密没有明确指出这一派是哪些宗,但是从《圆觉经大疏钞》和《禅门师资承袭图》能看出,是神会的菏泽宗与江西马祖法系所奉之宗。主张“若有若空,皆唯真性”。众生当下即佛。不必修道修心,就是认为如果自己体会到世界本空,就以无念为宗,可断除烦恼,达到佛的境界。
宗密认为,“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各收其长,统为三宗,对于三教,则何以会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各忘其情,同归智海?”各派要各自克服自己的不足,达到共同的提高。
96.宗密对于“顿悟”做了哪些补充?
宗密认为从总体而言,禅宗的全部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就法有不变,随缘二义。就人有顿悟,渐修两门。”他在《都序》中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对于禅门的修证,神会极力主张采取顿悟法门,而宗密则致力于调和顿悟与渐修。
对于顿悟,宗密认为就是从迷而觉悟,在一刹那间悟道成佛。渐悟是:虽云顿悟法身、真心,全同诸佛。而多劫妄执四大为我,习与性成,卒难顿除。故须依渐修,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即名成佛。
庐山云海与顿悟渐修:宗密提倡的“顿悟渐修”,是先顿后渐,顿悟灵知,渐修妄念。如同庐山云海,一时的顿悟可以看到山的本来面貌,但是还需要持续地维持这种境界,如被云海般的妄念覆盖,则仍是未悟。这种修行法门为后世所弘扬。
他认为禅宗中的洪州禅师没有认识到佛性本身所具有的分辨迷悟、正确与错误的作用。表面上看来,强调随缘用,这样是符合顿悟精神的,因为人本来就是佛。但是,宗密认为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会“如人但观湿性始终无异,不知济舟覆舟,功过悬殊。故彼宗于顿悟门虽近,而未的于渐修门。”所以宗密本人提倡强调的是“顿悟渐修”的思想。其实宗密的顿悟并没有将妄念完全消除。依照宗密的观点,消除妄念本依赖于灵知的觉照功能,“必先顿悟,依悟而修。”还需要渐修作保证。宗密融合顿渐的结果是先顿后渐,顿悟灵知,渐修妄念。
97.宗密提出渐修有哪十个阶段?
宗密把“顿悟”分成四种:一、顿悟顿修;二、顿悟渐修;三、渐修顿悟;四、渐修渐悟。
在渐修顿悟、顿悟渐修、顿修渐悟、渐悟渐修、顿悟顿修等修行方法上,判顿悟渐修为最究竟。在顿悟、渐修圆融统一的基础上,宗密更侧重渐修,以此作为修道、得道的下手工夫。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二》中将渐修分为十个阶段:
一谓有众生遇善知识。二发悲智愿誓证菩提。三随分修习施戒忍进。四大菩提心从此显发。五以知法性无悭等心。六随顺修行六波罗蜜定慧力用,我法双亡。七于色自在一切融通。八于心自在无所不照。九满足方便一念相应。从初发心即修无念,至此方得成就。成就故即入佛位也。十心既无念。则无别始觉之殊。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冥于根本真净心源。应用尘沙。尽未来际常住法界。感而即通。名大觉尊。佛无异佛是本佛。无别新成故。普见一切众生皆同成等正觉。故迷与悟各有十重顺逆相翻。行相甚显。
98.宗密禅学的出发点是什么?
在禅学理论上来看,可以认为宗密的禅学出发点是其佛学思想上认知的“真性”。宗密在会通性、相二宗的基础上,对前人思想进行扬弃,提出“本觉真心”说,“性空”之中存在着“常住真心”,即是“真如”(真理)。
但是,从宏观上看,宗密把自东汉以来的儒、佛、道三家思想逐一加以分析、批判,希望通过华严宗和菏泽禅来统一佛家诸宗甚至整个儒、佛、道三家学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便从佛教的根源理路上出发,认为可以相辅相成地结合教禅二家的思想,所以他努力调和禅与教的纷争。为了达到调和诸家的矛盾,平息派系之间的纠纷,宗密经过研究提出统一禅教各家学说的指导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会通各家优势的方法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个思想就是宗密教禅一致的思想,也是宗密全部禅学思想的出发点。
99.为什么说宗密是佛学的集大成者?
在禅宗历史上,全面、系统提出禅教一致理论的大师就是圭峰宗密。宗密大师的学说最先是继承菏泽宗禅法,他认真钻研了《圆觉经》,后来为了更加明确佛法,跟随澄观学《华严经》,所以他能融会教禅,盛倡禅教一致。另一方面他早年曾治儒学,所以也主张佛、儒一源。所以宗密既是华严宗五祖,同时以禅宗菏泽系传人自居。宗密通过对当时各门佛法的研究发现,当时佛教界普遍存在把教、禅看做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内容的错误,“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这样不利于佛法的发展传承。
对此,他在以“华严禅”为基础的理论上进行禅教一致的思想建设。他认为的教,主要指佛的教导,就是各种佛学经典;他的禅,是指“以心传心”、“教外别传”的禅宗思想。他认为禅教应该是统一的,即禅宗与其他佛学门派中的教类融合统一。所以说宗密对禅宗南北、顿渐之争进行的调和圆融,对中国禅宗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而他对于各家学说的结合融会,也使他成为一位佛学集大成者,这些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巨大的贡献。
.禅门内部在晚唐出现了怎样的混乱局面?
承佛教发展到晚唐五代,因为王朝政权的更迭混乱,到处漂泊流浪的行脚僧大增。与社会的剧烈动荡相应,佛教内部争取生存空间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也激烈起来。首先,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晚唐以后禅宗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神秀的北宗禅在神会的对抗下日渐消沉,再也不见有名僧闻世。而慧能的南宗在南方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南宗禅的策源地。江西禅风在当时占据优势,百丈怀海、南泉普愿、黄檗希运等等,都是禅宗一派的著名禅师,他们的禅法传袭者遍布大江南北。
在北方来看,河北三镇对佛教采取的保护政策,也提供了安定的社会条件,对禅宗修行者很有吸引力。但由于这里垦荒农耕不足以维持众多僧群,所以生活艰辛,基本靠施舍度日,由此形成的禅风与南方诸宗相比,多孤愤少容忍,多峻烈少洒脱,多质直少文采。禅风学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宗派之间的争论、对抗。
禅宗经历了之前发展形式的各种变化,现在必须适应行脚天下、接应四方的新形势,创造出新的行禅方式,这就是“参禅”和“应机”。当时禅宗的各门派弟子门徒四处游历,并且以“喝祖骂佛”为风,四处争辩。根据记载,慧寂在沩山石斛,灵佑问他在仰山时如何与诸方师僧争辩,他不厌其烦。可以说这种混乱主要还是由于各家互不承认,没有一个统一的法门,各自为政的独立状态造成的。
(涅窟雕塑敦煌)巨大的睡佛周围,是无数小佛和佛教典故构成的图案。敦煌有“涅窟”和“禅窟”,这是根据洞窟的功能而命名的。晚唐时代的高僧们就在这里打坐、念经、参禅、苦修、作画、注释和翻译经文,一直到圆寂,神圣地效法他们共同的教祖:佛陀。
.五代十国禅宗的发展状况如何?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