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华严宗的传法系统是: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五祖相承。宗密之后,唐武宗反佛,法难演炽全国,华严宗势衰落,法系传承不明,不再继立祖师。白云宗和白莲宗,是宋代新立的两个特殊的宗派。他们自称为佛教流派,但却被视为“佛门异端”。

华严宗

《华严经》译于东晋元熙二年(),即佛陀跋陀(驮)罗(觉贤)所译六十卷本。在此之前,自东汉、三国以降先后译过一些《华严经》的有关短篇小品。《华严经》实即由许多短篇宗教故事或长诗(偈颂)汇编而成的一部佛教经典总集名称。据有关文献记载,华严宗导源于隋、唐初期的法顺(后改名杜顺,-)和智正(-)。杜顺被尊奉为初祖。其弟子智俨(-)为二祖。智俨嗣法弟子法藏(-)为三祖。

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建立者,其地位相当于禅宗的真正创立者慧能那种地位。他曾在唐朝皇宫中为武则天讲新《华严经》,得武则天的赏识,赐号“贤首大师”。贤首,原为《华严经》里菩萨的名字,则天皇帝赐给法藏做称号。因法藏是西域康居人,复号“康藏国师”。法藏的三传弟子澄观(-)以恢复华严的正统为己任,被尊为四祖。澄观的高足弟子宗密(-),是为五祖。澄观根据他所处时代的状况,对唯识、三论、天台、净土、律宗、禅宗的一义理多有所吸收融摄,发展了华严学说。

宗密则是融合华严和禅宗的禅教一致论。此时实际上华严之学已逐渐失掉前三祖学说的纯粹性。不过,宋人却视澄观(清凉)、宗密(圭峰)与贤首为一般见解,强调《起信论》真如随缘的说法,而以终教为圆宗。华严宗的传法系统是: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五祖相承。到北宋,杭州慧因教寺净源法师在五祖之前加列佛教西域第十二祖马鸣大士和第十四祖龙树尊者,并建华严“七祖堂”供奉。这是净源“追祖认宗”的“七祖”新说,一般仍以华严五祖相承见称。

宋代华严宗代表人物有下列“四大家”:一是子璿(?-),嘉禾(今浙江嘉兴)人。初从本州洪敏学《楞严经》。后从滁州(今安徽滁县)琅琊山慧觉(传临济宗汾阳善昭的禅法)学禅法,受慧觉的启示乃致力于重兴华严宗,因此带有教禅一致的意味。因住陕西长水,故称长水子璿。其著作有《楞严经疏》十卷,俗称《长水疏》,为宋代华严宗重要著述之一。

二是净源(-),福建晋江人,故称晋水净源。初从五台山承迁学《华严经》,又到横海从明覃学《华严合论》,继从长水子璿学《楞严》、《圆觉》和《起信论》,专弘华严宗教义,“时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净源先后住泉州清凉寺、苏州报恩观音院、杭州大中祥符寺,由知州蒲宗孟之请,住杭州慧因院。宋元丰八年(),高丽王子、僧统义天到慧因院就学于净源之门,这不仅在宋与高丽佛教交流史上是个重大事件,而且对宋代华严宗之中兴也是一个转折关键。

在此之前,自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反佛以来,华严宗文献散佚零落,义天来时带来不少华严疏钞,“咨决佚而复存”,使华严宗重新获得这些章疏。诸如智俨所撰《搜玄记》、《孔目章》、《无性摄论疏》、《起信论义记》,法藏所撰《探玄记》、《起信别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二门论疏》、《三宝诸章门》,澄观所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宗密所撰《华严纶贯》等。义天回高丽后,又送回好多《华严经》章疏,对华严宗的复兴起了很大作用。

例如,将金书《华严》三个译本,即《晋译华严》六十卷,《唐译华严》八十卷,般若所译《华严》四十卷,共一百八十卷,托宋朝商人带回赠与净源。这样,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新旧三个版本就完整了。时称净源为华严宗的“中兴教主”,其重要原因就是净源掌握较多的《华严》章疏。此皆得力于僧统义天的功劳。慧因院也因此改名慧因教院,俗称“高丽院”或“高丽寺”。宋元符二年(),义天又施银二千两建华严阁,以奉安《华严》经疏。同时,义天将净源等的有关《华严》著述带回高丽弘传。

净源著作有:《华严疏抄注》一百二十卷(移录法藏、澄观的章疏,抄注于《华严经》相关文句下,使经、疏、传合而为一),《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等。净源在宋代华严“四大家”中是关键的一家。三是师会,他是净源的三传弟子,南宋时代人。师会注解了《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六卷。师会另有一著《焚薪》二卷。

四是希迪,师会的弟子,颇能发挥师说,著有《五教章集成记》一卷。以上子璿、净源、师会、希迪等四人,即为宋代华严“四大家”。其实,宋代对华严学有造诣的不仅这“四家”,还实有人在。例如,高丽僧统义天入宋求法时,北宋朝廷就推荐汴京觉严寺有诚法师(一作觉诚)向义天传华严教。有诚讲《华严》历席最久,但他谦让,举净源以自代,即是一例。又,南宋初年,慧因教院的义和法师还曾奏请宋廷准予将华严宗著述编入《大藏经》,并向高丽搜集到智俨、法藏著述的佚本,重新雕版传播,这对华严义学的弘扬关系重大。

白云宗和白莲宗

白云宗创于北宋佛徒清觉(-),俗姓孔,河南登封人,为孔子第五十二世孙。他周游四方,元祐七年()到杭州,初住灵隐寺,后移居灵隐寺后的白云庵,开始创宗。因主张念佛、吃素,世称“白云菜”。当时清觉名声广被,四方纳子纷纷投其门下,信众日增。白云宗主张人无分贫富贵贱,反映它是一种平民宗教。白云宗的创始人清觉还主张三教调和论,反映当时三教融合的大潮流。

清觉撰有《证宗论》、《三教编》、《初学记》、《正行集》等著作。因《证宗论》中有忤朝廷的文句,曾于政和六年()被流放,宣和二年()获释,次年()圆寂。因其教义在下层民众中有吸引力,故在江南一带颇有发展。元代,白云宗师徒完成上述《普宁藏》的刻藏事业,说明白云宗还是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实力的。但白云宗后期首领中多有不法之徒,旋被取缔,至明初灭绝。

白莲宗创于南宋茅子元(慈昭,生卒年不详)。因信徒吃素拜佛,世人呼为“白莲菜”。白莲宗在教义上与当时流行的净土信仰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其信徒多为在家居士,组织性、宗派性比净土社为强。白莲宗创立后,即遭官府打击,慈昭亦以“吃菜事魔”的罪名被流放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它教义简单易行,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明以后,几经演变,逐渐变为影响巨大的民间宗教组织-白莲教,此为以后的事。

佛教地域分布的不平衡

僧尼数量是衡量佛教盛衰的重要标志。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僧尼总数四十五万余,是唐至清代的最高数字。以此为例,各地域数量分布很不平衡。佛教地域分布不平衡,这不是宋代才如此,但宋代佛教东南地区胜于北方却是一个特点。例如律宗原盛于北方,宋代律宗是南山一系单传,其中心则南移至杭州。宋代华严中兴,其中心亦在杭州。这种地域差异,反映着地域文化之间的不同层次和各地区社会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差异。

《宋会要》所载的一些统计资料不精确,南方各分区的范围又不具体,但尚能反映一个梗概。佛教地域分布不平衡是确实存在的,大体上说,南方信仰佛教人数大约将近北方的三倍,这是宋代佛教分布的基本态势。

结语

华严宗从贤首法藏至五祖宗密,约一百七十多年,是它兴盛流行时期。“会昌法难”后,经论散佚,宗势式微,经彻微、海印、法灯数传,至北宋有长水子璿、晋水净源曾一度活跃,号称中兴。从总体上说,宋代华严宗虽大不如前,但终宋之世华严之学始终活跃,应当说还是有所发展的。宋代佛教的对外交流:宋代佛教的发展与它的对外交流很有关系,并影响于国外的佛教界。尤以东邻的高丽、日本为显著。此外,随着宋代频繁的海外贸易,商船往来,宋代佛教对当时的交趾、占城、真腊、南海诸国等地,亦有佛教文化交流和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