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对禅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关于禅的分类,在各种经论上讲得很清楚。关于禅的层次,在许多讲禅的经论上都讲到四禅八定等等。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圭峰宗密禅师,他所著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把禅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分出来以后,有人说他分得对,当然也有人说他分得有欠妥当。从禅真正的界定来看,圭峰禅师把禅分为五类,这种判摄在今天仍然有它实际的意义。圭峰禅师把禅分为哪五类呢?就是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外道禅
(一)所谓外道禅,圭峰禅师是这样来定义的,他说:“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为外道禅。”什么叫做异计呢?就是动机不纯。欣上厌下,就是有欣厌之心,想高的,厌低的;想好的,厌坏的。我们看现在的种种气功,那里面也有禅,如果没有禅,它的那些功能就出不来。因为它想追求一种特殊的功能,所以说它动机不纯。古代印度的外道所修的禅定,他们也能够获得种种的特异功能,甚至是神通,但是他们不能见性,不能了生死,所以他们不能出三界。这是邪定,不是正定。这是心游道外,所以说它是外道的禅。外道禅把佛教以外的一切哲学、宗教所主张的禅包括无遗。
凡夫禅
(二)什么是凡夫禅呢?凡夫禅应该说比外道禅进了一步,就是正信因果,亦依欣厌而修,也就是以修人天福报为目的的四禅八定。因为要升天,如果没有禅定,只能升到欲界天;有了禅定,才能升到色界、无色界天。色界、无色界是因为定力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层次。真正要升到色界、无色界,也是很了不起的,那也需要正信因果,才能达到这一步。但它同时具有欣厌之心,如果没有欣厌之心,也就不可能舍下界而趋上界,舍初禅而趋二禅。正因为它有欣厌之心,才能一步一步地提升。欣厌之心就是取舍之心。因为它没有明白修禅的目的是什么,它没有出三界,还在三界之内,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说它是凡夫禅。
凡夫禅应该说是出世间禅的基础,也是佛教所鼓励的人天法门或者说人天乘所修的禅定。佛教不主张我们去修外道禅,但鼓励我们修人天乘。因为修人天乘也是善法,所谓五乘法门,其中就包括人天乘。而且在修有漏的四禅八定时,有多次机会可以证得无漏,出离三界,因此,四禅八定是一切禅的根本。
小乘禅
(三)什么是小乘禅呢?就是以破除我执所得到的真理去修,是为小乘禅。大家知道小乘也是了不起的,能够做到我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什么叫做我空呢?就是认识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的生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根据这个道理来修禅,就是小乘禅。为什么说它是小乘呢?因为它只能自度。小乘就好比一个小型的运载工具,它只能一个人乘坐,就像自行车一样,自行车有时还能带一个人,但只能是短途,长途还是不行。乘就是一个工具,乘此工具而达到一个目的,这就是乘的作用。
大乘禅
(四)什么是大乘禅呢?就是以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这就是大乘禅。就是人空,法也空,了知一切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包括它所证得的一切禅定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不起执着,一起执着,就有取舍心;有取舍心,就有欣厌心;有欣厌心,就不能出三界,就不能生起真正无我的大悲心。没有平等无我的大悲心,就不能普度众生。所以大乘就像一个容量巨大的运载工具,既能把自己运到涅槃彼岸,也能把一切有缘的众生运到涅槃彼岸。
大乘和小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别,就是小乘证得了涅槃而住涅槃,大乘证得了涅槃而不住涅槃。当然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不住生死而又现生死相。现生死相是为了度众生,因为不现生死相,不到人间出生入死,就无法度众生。有生死相,但又不被生死所染污,所转化,这就是大乘的本领。大乘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功能,广度一切众生。由此可见,大乘禅在这样一种境界中完全是一种受用。在修的时候,它表现的是一种定;在证的时候,它表现的是一种智慧;在用的时候,是禅定和智慧的统一。禅定和智慧统一了,那就是禅的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受用。
最上乘禅
(五)什么叫做最上乘禅?圭峰禅师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也叫做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或如来清净禅。这正是一切禅的根本,达摩门下所传的就是这个禅。印度佛教所传的禅,有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只有达摩祖师到中国以后,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禅,才是最上乘禅。凡夫禅、小乘禅和大乘禅都要依四禅八定而修,只有最上乘禅不依四禅八定而修,它是一种顿悟。顿悟是不立阶级、直接了当的。
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这五种禅包括了一切禅。从我们柏林寺来说,它的传统应该是修顿悟禅的。我现在教大家数息,是顿悟禅,还是次第禅?是小乘禅,还是大乘禅?我觉得数息只是我们止息妄想、集中心力的一个方法。我们每个人的自心本来是清净的,是没有烦恼的,一切的智慧本自具足,我们的心与佛无二无别,只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的妄想,还有许多的无明烦恼,我们只有借助一切的方便和工具,把自心所有的这些附加物洗涤干净,我们自心本有的佛性才能显露出来。这和最上乘禅的目标还是一致的,只是在下手的功夫上找一个最稳妥的方法。经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的妄想逐步地淡化了,我们的定性逐步地坚定了,我们自然就可以找到一个顿悟自心的法门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