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王丽华跟随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一行,赴广东江门新会圭峰小学开展真语文公益行送教活动。在听了多节常态语文课后,她发现圭峰小学的语文老师教学非常扎实、认真,但还存在过度分析课文、对课标要求把握不明、碎问碎答等问题。对此她建议:把课标要求落实到目标设定、问题设置、当堂评价等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从一个个细节入手,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请看——
把课标要求落实到教学细节中
——圭峰小学听课“三思”
上个月,我有幸受邀参加首场真语文公益行活动,跟随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一行,走进广东江门新会圭峰小学。在那里,我听了多节常态语文课。本着多听、多看、整体感受的态度,我对这次听课有三点思考,写下来与语文同人分享。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在听课中我发现,圭峰小学的老师们教学非常严谨、认真。表现在哪儿呢?表现在他们对教材的细腻研读以及深入理解上。从我所听的课上可以看出,老师们把教材研究得很透彻,也很到位。
把教材读透固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不少老师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和讲解上。关于这一点,和我一同听课的唐世俊老师也注意到了。比如有一位老师讲《爬山虎的脚》,因为讲的是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学过了生字词,所以老师这节课把重点放在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的分析上。老师抓住作者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想象,感受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教虽然没有错,但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爬山虎的叶子上,好像是在分析课文内容,学生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下一次学习另一篇写植物的课文,老师还带着学生这样分析,可能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因此,老师要领着学生从“这一篇”课文,看到“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还是应该坚持“一课一得”,不要教得太多、太深、太碎。老师在备课时,对这节课到底教什么要有很清晰的思考。
明确每个学段教学要求
王旭明社长多次强调,真语文要培养合格的语文老师,合不合格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语文课程标准说了算。在这次听课中,我发现老师们对课标的要求普遍不太明确,主要体现为学段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明确。
拿两节课做例子来谈。第一节是一堂高年级阅读课,其中有字词教学环节,老师领着学生数生字的笔画。然而五年级的孩子需要这样教吗?当然,老师也许有这样做的理由,但我认为高年级没有必要这样教字词。首先,识字、写字应该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其次,一节课中生字很多,而课标中对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老师一定要清楚哪些字要求学生会认,哪些字要求他们会写。简单地说,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最后,即使某个字需要学生会写,到了高年级也没有必要教得这么细。
第二节是一堂低年级阅读课。老师对学生说:“请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浏览”这个词,不应该出现在低段,不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孩子们在齐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又说“伸出你们的小手指,指读”,这也是不合理的。一年级的时候让学生指读,目的是教学生识字,但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课文中的字了,都会自己念了,老师还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会限制孩子语言和思维的连贯性。时间越久,这个习惯越不容易改掉,到了中高年段,他们就无法适应浏览、略读等强调速度的阅读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的学段指向一定要清楚,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设计,而不是自己想怎么上就怎么上。
变无效提问为语言训练
我听的课以阅读教学居多。在听课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老师们喜欢通过提问推进教学进程,或者说,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善于做的事就是问问题。比如有一节六年级的课,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老师提了至少八个问题,不停地问孩子:这一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是哪个词,为什么这样说……
在我看来,课堂提问过多,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回答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语文教学不是要培养只会回答问题的人。真语文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应该是完整的、连贯的。在碎问碎答式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破坏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其实,这一问题在我身上也出现过。三年前,我的恩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听了我的课后,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丽华,你一定要减少课堂提问,把无效、琐碎的提问变成简单、有效的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谨记贾老师的话,在那之后非常注意课堂提问的数量与质量。
那么老师们该如何改善呢?我有三点建议。第一,少用疑问语气跟学生说话。老师总是用疑问语气说话,一方面,学生总觉得老师在提问,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时间想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变得特别爱接老师的话茬,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第二,对真正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回答后及时作出有效评价,而不是只说“对”或者“错”。第三,语文课上的多数提问不会只有一种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会有深有浅,老师要善于引导,将提问变成小型的语言训练活动。比如提问学生“詹天佑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杰出”,这还不够,老师还可以问问别的同学有什么答案。第二个学生可能会回答“爱国”,老师就可以追问:谁能把他们的观点用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样,提问就有了言语的层次感,也能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自我反思,我建议老师们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当我们上完一节语文课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通过这节课,我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哪一种语文能力?我们教语文,不能总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