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香严智闲与仰山慧寂同在沩山灵佑门下学禅。一天,仰山慧寂问香严智闲:“师弟近日学禅的见地如何?”香严智闲说:“我之所见说也说不得,现呈一偈请教师兄:‘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慧寂禅师说:“看来你只是得到了如来禅,而未得到祖师禅师。”香严寺香严智闲禅师,沩山灵佑禅师之法嗣,青州(现在的山东益都)人。仰山慧寂禅师(—),唐末五代僧人,与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祖籍韶州须昌(现在广东曲江)人,俗家姓叶。因其居住在仰山,故世人称他为仰山禅师。香严寺香严智闲禅师因击竹开悟,他是从一个“忘”字的空灵中得悟的。所以,香严智闲的禅风总带有一种空的味道。在本则故事里,香严智闲禅师所表现的仍然是一个“空”字。香严寺故事中所谓的“贫”即“空”的代名词。香严智闲禅师说他贫得“无卓锥之地”,意思是说他已空掉了外境(物执)。而贫得连“锥也无”,是说他现在已经“空掉”了我执。香严寺香严智闲禅师现在的情况,就佛法的修持来说,能够做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已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仰山慧寂却只许以香严智闲,所得只是“如来禅”,尚未得到“祖师禅”。香严寺那么“如来禅”和“祖师禅”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又是怎么区分的呢?其实,如来禅之名最早见于《楞伽经》:“云何如来禅?谓如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承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所谓“如来禅”,就是直达“如来地”的禅境。香严寺后来圭峰宗密禅师(-,六祖慧能下四世遂州道远禅师的法嗣)在其所撰《禅源诸诊集都序》中,又进一步解释:“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疑。香严寺以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这种解释,很明确地指出如来禅是指达摩所传心法。香严寺那么仰山慧寂为什么还要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分,而且还认为“如来禅”没达到最高最理想的境地,只有得祖师禅,才能直达心源,这是为什么呢?香严寺原来,在仰山慧寂禅师看来,如来禅乃是指教内之禅,是以破我执法执为主;而祖师禅是“教外别传”(释迦牟尼语)之禅,是以明心见性为主。香严智闲禅师的“无卓锥之地”与“锥也无”,只是做到了消极的“破”的工夫,还没达到见本来面目的境地。香严寺因为“锥也无”还处于“不思善,不思恶”的初悟之阶段。关键之处是要进一步参一参,香严智闲自身的“本来面目”。因此,仰山慧寂只许以香严智闲“如来禅”,而不许以“祖师禅”。香严寺事实上,从历史来看,如来禅与祖师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景德传灯录》记载一条批注:玄觉(法号行言,清凉文益法嗣)云:“且道祖师禅与如来禅分不分?”长庆棱(-,号超觉,雪峰义存法嗣)云:“一时坐却。”香严寺说明在当时,有的禅师也认为,以实际禅理来说,如来禅和祖师禅根本不可分,因为一分,便有落人名相之嫌。仰山慧寂之所以用如来禅与祖师禅的标准来印许,无非是为了方便说法,以激励香严智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香严寺《景德传灯录》的故事,可以看出仰山慧寂开示学人的良苦用心: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师(仰山)曰:“此意极难,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自性敏锐,充满智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彻大悟的人),此根人难得。其有根微智劣,所以古德(古代大德)道,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香严寺僧人日:“除此格外(以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人(得悟人道)也无(相当问句的‘么’)?”师日:“别有别无令汝心不安,汝是什么处人?”僧人曰:“幽州人。”师日:“汝还思彼处否?”日:“常思。”香严寺师曰:“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底(的)还有许多般也无?”僧人日:“某甲到这里,一切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既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座披衣,向后自看。”其僧人礼谢而去。香严寺这则故事里的“信位”相当于如来禅,是“不见有”的空,是只知佛理的“一玄”;而“人位”相当于祖师禅,是“向后自看”自身的本来面目,是鼓励该僧人进一步修持之意。香严寺果然,本则故事中的学僧与香严智闲的情况相类似,他得到仰山慧寂的开示后,“礼谢而去”。而香严智闲离开沩山灵佑后,在常年的艰苦行脚修行中,于山中开田因闻片瓦击竹声而廓然开悟。香严寺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现实生活中老师教书育人,即使是响鼓也要重锤,激励学生永不停歇,向着远方的目标努力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