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传染途径 http://m.39.net/pf/a_7601957.html

作者:禅理君

编辑:禅理君

圭峰宗密禅师(—)是我国唐代华严宗第五代祖师。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因长期居住在圭峰山,因而号为“圭峰禅师”,谥号“定慧禅师”。宗密禅师年轻时即精通儒学,弱冠之年,听习经论,坚持素食,亲近诸方禅德。唐宪宗元和二年(),宗密禅师赴京师应贡举,途经遂州,听闻道圆和尚讲经说法,因问法契心,于是跟随道圆和尚剃度出家。

初次与华严结缘

宗密禅师在道圆和尚门下修学,常向道圆和尚请教自己经常思考的有关身心、因果,以及色空等诸多问题。为了解除弟子在修学过程中的疑惑,道圆和尚送给宗密禅师一部《华严法界观门》。宗密禅师和同道好友认真研习,“同志四人,琢磨数载”。这是宗密禅师和华严结缘之始。他从此中悟到了华严义理。所谓“净刹秽土,非坏非成,诸佛众生,何起何灭?由是念包三世,同时互促互延:尘与十方,全体相即相入”。

宗密禅师为沙弥之时,一日跟随僧众到府吏任灌家中赴斋应供。宗密禅师位居末座,以次授经,得到《圆觉经》十二章,读了其中一二章,便豁然大悟,身心喜悦。宗密禅师从此经中化解了许多疑情。回寺后,宗密禅师将自己的悟境告诉道圆和尚。道圆和尚说:“这部经是诸佛授予你的,你当大弘圆顿之教。你现在可以离开我这里,不要在这里滞留了。”宗密禅师遂于当年奉命到别处弘法。宗密禅师先拜谒南阳慧忠禅师,慧忠禅师说:“你是真传教之人。”又参访洛阳神照禅师,照禅师说:“师为菩萨中人。”

在此后的几年中,师经常搜求有关《圆觉经》的注疏,先后收集到上都报国寺惟悫法师的《圆觉经疏》一卷,先天寺悟实禅师的《圆觉经疏》二卷,荐福寺坚志法师的《圆觉经疏》四卷,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的《圆觉经疏》三卷。

元和二年,宗密禅师跟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并外出游方参学。此后,宗密禅师到四川益州拜谒南印律师,南印律师评价宗密禅师,“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南印鼓励宗密禅师到京城弘扬佛法。宗密禅师听从南印律师建议,广参名山古刹,并继续研究《圆觉经》。

结缘清凉国师

元和五年,宗密禅师抵达襄阳恢觉寺,遇到病重卧床数月的华严宗僧灵峰法师。灵峰法师通过对宗密禅师多天的观察,然后将其所藏的八十卷《华严经》和澄观国师所著的六十卷《华严经疏》、九十卷《华严经疏钞》赠予宗密禅师,灵峰法师还没有来得及作开示,便圆寂于恢觉寺。宗密禅师阅读过这几部华严经疏之后,高兴地说:“吾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宗密禅师还应大众之请讲说《华严疏钞》一遍。

元和六年,宗密禅师前往东都洛阳礼拜菏泽神会祖师塔,住锡永穆寺,四众请他再讲说《华严疏钞》,他于是讲了第二遍。

宗密禅师因没有见过清凉澄观国师,很想前往亲近。宗密禅师给清凉国师修书一封,讲述了自己对清凉国师《华严新疏钞·关节血脉》的理解,以及自己学问生涯和思想变化,表达了归宗华严、师从澄观的意愿。宗密禅师派弟子玄圭禅师、智辉禅师,亲送书信敬奉清凉国师。清凉国师即批答回书云:“不面不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之有也。非凭圣力,必藉宿因。轮王真子,可以为喻。倘得一面,印所悬解,复何加焉!”

宗密禅师收到澄观国师回信,不禁喜极而泣。元和六年年底,宗密禅师到长安拜见清凉国师。清凉国师即为印证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舍汝其谁欤?”在执弟子礼的最初两年,宗密禅师昼夜随侍,不离左右。

元和八年,宗密禅师开始在京城诸寺讲学,有疑问时,便随时向清凉国师请教,“初二年间,昼夜不离,后虽于诸寺讲传,每月两次听受菩提心戒,乃至无量法门,有疑则往来咨问不绝”。宗密禅师同时大量阅藏,并研究《圆觉经》。

遍阅藏经潜心著书

元和十年,宗密禅师离开长安,到京城南郊的终南山专事写作。经过数年请益之后,宗密禅师于元和十一年春常住终南山智炬寺,发誓三年时间足不下山,遍阅藏经。居山期间,宗密禅师不仅深入阅读藏经,还注疏了《圆觉经科文》和《圆觉经纂要》二卷。

元和十四年,宗密禅师回到长安,在兴福寺写成《金刚般若经纂要》和《金刚般若经疏钞》各一卷。这年冬天,宗密禅师在长安兴福、保寿两寺,根据玄奘大师所译的《成唯识论》和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的精纯正义,解释世亲大师的《唯识三十颂》,开始撰写《唯识论疏》二卷。至元和十五年春天,宗密禅师著述完成《唯识论疏》二卷。宗密禅师在论疏中彰显唯识宗趣,使人明了诸法唯是自心之理。

宗密禅师在从事著述的同时,还要化缘,感觉力不从心。于是便在长庆元年退居鄂县草堂寺潜心修学。长庆二年春,宗密禅师重治《圆觉经》解。他将以前所撰《圆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以及所收集的诸种《圆觉经》的注疏,对照各种经论,进一步加以细心研究,开始撰写《圆觉经大疏》。

宗密禅师遂取先所制《圆觉经科文》及两卷《圆觉经纂要》,兼采数十部经论,数部诸家章疏,课虚扣实,率愚为疏,至长庆三年夏末,方才注疏完毕。同年冬天,宗密禅师在终南山丰德寺又以《圆觉经大疏》的思想会通《华严经》,撰成《华严纶贯》五卷。

长庆三年夏,师还于丰德寺,纂《四分律疏》三卷。直至冬初,《圆觉经注疏》完成,又著述完成《圆觉经大疏》三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随后又注《圆觉经略疏》两卷、《圆觉经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十八卷。

太和元年九月,宗密禅师着手在圭峰撰写《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并于同年冬天完成本书的著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是宗密禅师对《四分律》内容的解析和细化。

宗密禅师曾先后著《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盂兰盆经》、《普贤行愿品》、《注华严法界观门》等经论疏钞,以及《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等三十余部著作。因见禅宗门徒相互诋毁,于是撰著《禅源诸诠集》一百卷,集录诸宗禅语,并提倡“教禅一致”,奠定唐末至宋代间之佛教基础。另著《原人论》一卷,以佛教立场简要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此书流传极广。又集合诸宗禅言为禅源诠,以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共九十余卷。

弘扬禅法利益众生

唐太和二年()庆成节(唐文宗生日),唐文宗诏宗密禅师进宫,向他垂问佛法奥义,并赐予紫方袍,赐号“大德“。朝臣士庶,多受其教,成皆归仰。宗密禅师由此更加声名远播。宗密禅师这次在京城居留三年。在此期间,他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相国裴休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并深入堂奥成为师的大护法。宗密禅师曾多次应裴休之请,为他解答了很多禅宗的问题。

除了裴休之外,宗密禅师与尚书温造的交往也很密切。太和四年()任礼部尚书,宗密禅师曾回答他提出的一些问题,作《答温尚书书》,阐明顿悟渐修之理。温造尚书曾问宗密禅师:“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师回答:“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池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真理虽然顿达,妄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业自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巳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若微细流注寂灭,则圆觉大智朗然。随机现化,名之为佛。”师又作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太和五年,宗密禅师上表要求回山修行。在归山之前,他曾回家乡扫墓,与双亲诀别,写了《盂兰盆经疏》二卷,阐述中国佛教的孝道,并比较儒佛孝道的差异。

同年,宗密禅师好友李训发动甘露门之变,清除朝中宦官,失败之后到终南山投奔宗密禅师。宗密禅师本欲将其剃度为僧,但被手下人制止。此后,李训在前往凤翔逃难途中,被宦官仇士良追杀。仇以藏好之罪将宗密禅师逮捕,准备将师杀头。宗密禅师坦然说:“贫道认识李训多年,也知道他反叛之事。然而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钦佩宗密禅师的慈悲,上奏圣上开释其罪。宗密禅师因此才被释放。朝中之士听闻宗密禅师的慈悲善举之后,都感叹落泪。

坐禅中入灭

唐武宗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师于兴福院告诫门人,令将遗骨施鸟兽缘,遗骨荼毗后分撒各处。说完之后,师便于坐禅中入灭。

会昌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四众弟子奉师身到圭峰山荼毗,得到数十粒舍利。舍利皆白润,门人哭泣恭请供养舍利,贮藏于石室中。师住世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门弟子僧尼四众有数干人得到度化。

相国裴休亲撰碑文。略曰:“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曾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故禅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法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胄,慧断为剑矛。镇抚邪杂,解释缧笼。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皈依者,不俟请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傲狠,不怠于扣励。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地之人乎。”

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身穿孝服,执弟子礼的四众弟子多达千百人。宗密禅师圆寂后,诗人贾岛作《哭宗密禅师》一首:“鸟道雪岑巅,师亡谁去禅?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唯嗟听经虎,时到坏庵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