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南迦黄燚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1-23
二利真实-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上一课,我们的最后谈到了——善导大师必须要论证“称名念佛”具有“行愿具足性”。“称名念佛”是宗教修为方式;“行愿具足”是宗教目的。这很显然,这已经脱离了“通史”的课的范畴。
嗯,讲净土宗课以来呢,有好多同学都提了意见,说——净土宗的课讲得特别地碎,不如藏传的脉络清楚,或者是象禅宗它的课,一集比较有完整性……每一个人的课都非常长、非常碎。这是有原因的——净土宗,它属于佛教中的宗教一系,或者说——净土宗就是佛教中的神学。净土宗的课以前没有人这么讲过,估计在很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人再讲,所以作为“宗教四框架”学说,净土宗是宗教神学的基础。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吧,把它放到“佛教通史”里: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历史时期上跟禅宗早期是重合的;晚期,到永明延寿之后,二宗合为一宗,所以我们在讲历史课的时候,这个时候要讲净土宗;
第二,就是作为佛教四框架——神学这一支的基础,我们以后很难有机会再讲了,所以就讲一次。
这是前面带着说一下儿……我们翻回来接上一课——如何论证“称名念佛”这种修为方式具有“行愿具足性”?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就是那本儿“楷定疏”作为宗教仪轨的原理疏中,给出了完整的解释——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不是就念阿弥陀佛,说你就念“阿弥陀佛”?这不行!这是半句,你要念,你得念完整句!念“阿弥陀佛”是行愿具足吗?不是!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行愿具足!这六个字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称名念佛”。就是,你要念……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行愿具足。
南无(音“摩”),就是——南无(音“吴”),梵文的音译,大家也不必究地那么准。它的意思……汉语的意思,是——归命、敬礼、礼拜、皈依……这一类的意思。主要的意思,我们引用的是“归命”。这个意思是昙鸾在《往生论注》里定下来的。“归命”这个词……就是,它的汉译意思,在佛教中有三个意思,或者说——“南无”有三个“义”:
第一个“义”:一个人,归根结底什么最重要?对吧……钱重要吗?不重要!命最重要!以命事佛谓之归命。这是“归命”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呢?是——归顺……听从佛的教理和教命。这叫“归命”。
第三呢?是我们中国式的解释——“命”谓之“一心”,就是“一心”的意义。“归命”就是归心,指一心归佛。
所以“南无”这个词,它引申为三层意思,就是——以命事佛、听从佛命、愿意一心归佛。这三层意思,就是“南无”的意思。
那,这三层意思我们来看啊……以命事佛,这是什么?愿望……发愿吗!愿意听从佛的命令——我愿意听你的……发愿吧!愿意一心归佛……发愿吧!对……“南无”三层意思都是发愿,都是你的愿望!所以“南无”(音“摩”)一词……就是“南无”(音“吴”)一词,就是“愿”,对吧!行愿具足,这就是“愿”。发愿干什么呢?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阿弥陀佛净土就是发愿之本!这就是祂的目的——祂“行”的目的。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行”——既是你发愿所进行的目的,又是你发愿所依赖阿弥陀佛佛智修行的道路。这话听懂了吗?就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既是你“行”的目的,又是你“行”的方法!你的目的,就是去阿弥陀佛净土;去净土的方法,就是依托阿弥陀佛的佛智去修行。所以,“阿弥陀佛”既是你的目的,也是你的方法!
因此,“南无”就是发愿,“阿弥陀佛”就是起行!那,这六个字连起来,对吧……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行愿具足,修持方法圆满了。这就是在“楷定疏”里,善导大师作的一个论证。那,这就作为标准修为方式……齐了!大乘教另一个挑衅的姿势就给打灭了。
“称名念佛”经历了三代净土宗的宗师:
第一代,昙鸾确立起来。他在《往生论注》里看重的是什么呢?是“称名念佛”的“礼拜”概念,重点在“礼拜”上……念阿弥陀佛是为了“礼拜”!他取自于世亲大师《往生论》里“五念门”的“礼拜门”。我们前面讲过“五念门”……“五念门”的第一个——“礼拜门”。
第二代,道绰大师为“称名念佛”这种修为方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的重点在于“忏悔”,说——念“阿弥陀佛”是忏悔。
到第三代,呐……你念,就不能念“阿弥陀佛”了,你就得念“南无阿弥佗佛”!善导大师就为“称名念佛”取得了法统上的独立地位——第一,把祂圣教量化了;第二,完成了祂“行愿具足”这个完整的宗教修持方式的论证!而且,祂的重点在于回向众生……就是“五念门”中的最后一个——“回向门”。
一层一层地递进了……在昙鸾的时候儿,只是为了礼拜;在道绰的时候儿,是为了自我的忏悔;到了善导大师,境界更高——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为了我自己了已经,为了众生……为了回向众生!
而且,昙鸾和善导,他们是科班儿出身的,论证“称名念佛”的时候儿,引用的都是世亲……就是天亲的《往生论》。道绰大师呢,他是一贯孤明独照,自我发挥比较多一些。因此……就是至此吧,光明善导的净土学说——头两块就讲完了。“决疑”的第五个问题——“称名念佛是否有行愿具足性?”论证完毕。他的学说——“二藏二教”结束了;“决疑”五大问题结束了。下面我们就要开始讲光明善导净土学说理论的重头儿戏——宗教实践部分。
啊,我们一开课就讲了“五部九帖”,因为它实在太重了!光明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学说奠基的收官大师!可以说——到了善导,到他结束,净土教的学理就打完收工啦!后代再有大师,也只能拿一个永明延寿出来,剩下的就是修修补补……大部分呢,净土十三祖,大家去看啊……什么少康、法照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净土信仰的修持者,没有留下什么著作。
首先,我们来看净土学说……在判教学说上啊,初祖、二祖、三祖,他们是层层递进的——“二力二道”,这是昙鸾的;“圣净二门”,这是道绰的;“二藏二教”,这是善导的。但是,在学说部分,绝大部分时间,净土宗用的是昙鸾学说作为判教理论。我们说过啊——道绰昙鸾的那个就太厉害了!“难行道”和“易行道”这个理论背后,有龙树菩萨作背书,所以,这个判教理论是最好的。绝大部分净土宗僧人在作判教的时候,都是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作判教。所以说,在学说上,前三代引用的是昙鸾。
在“决疑”部分上,真正的大决疑,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都是二祖道绰的理论!就是说——净土学说分三部分嘛,到善导结束收官以后,“学说”,我们一般用昙鸾的;“决疑”,我们一般用道绰的……道绰,“日落说”也好、“宿因说”也好,都非常有……就是,非常有说服力。
善导在“决疑”部分所做的工作,就是把他的师父——道绰的理论“圣教量”化了,用这个经书合了一遍。所以,到三祖的时候,我们就看到——重点工作都在“修持”方面……就是,净土宗前三祖,为净土学说一人贡献了一大部分——昙鸾贡献了“学说”;道绰贡献了“决疑”;善导贡献了“修持”。
当然,善导在“判教”这块儿也有自己的一些发挥。我们前面讲过,就是……由华严宗发起的时,就是……时候,佛教界已经开始用顿悟啊、渐悟啊……开始来判别各教的理论,有了“顿教”和“渐教”这种说法。善导判净土宗是“菩萨藏”——二藏嘛……菩萨藏,“顿教”摄……二教,是“顿教”摄。这样,就给了净土法门归入顿教!就是给了……把净土法门给归入了顿教。
那这个观点后来被禅宗、华严两宗的大师——(圭峰)宗密继承了,判净土为“顿教”,也判禅宗为“顿教”!这就是后期“禅净合流”的根本理论基础,因为它们都属于顿教——顿悟的“顿”啊。
净土宗的这个宗教实践这块儿非常、非常大!我们讲善导,上来讲他的“五部九帖”,可以说——“五部九帖”基本上就把工作做完啦!以后都不用做了,剩下的就是细枝末节。
在宗教学上,具体的宗教实践一般分为三部分组成,就……宗教实践是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宗教观念;
第二部分,是——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
第三,是——宗教观念指导下的戒律。
我们说过啊——戒律……嗯,戒律,我们“通史”课就不讲了,因为“哲学”课……今年讲的是“道谛三学”的“戒学”。但是,我们主要讲的是——小乘戒……因为,我们现在的“佛教哲学”是四部哲学的第一部——“说有部”哲学。
小乘戒呢……出家四戒、在家五戒;大乘戒呢……相对简单,因为中国大乘佛教,它的重点在于看动机,它不看行为……嗯,也不叫“不看”,它重点看动机,行为比较轻。所以,大乘戒的戒律比较松,小乘戒戒律比较严。
大乘戒,主要是三聚净戒、十无净戒……就是,这种菩萨戒。
大乘戒,在我们今年“哲学”课的“戒学”里没有讲,是因为……就我们说——今年的哲学,还属于“说有部”哲学,对应的就是四戒、五戒、四婆罗夷。大乘哲学,就是……大乘戒,必须到“大乘空宗”哲学的时候才能讲,它才能对应起来“大乘戒学”。
宗教实践的这三部分……戒律,我们就不在“通史”课里讲了。我们主要讲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宗教观念”;第二部分,叫“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因为戒律是日常的,这个宗教……这观念指导下的宗教行为,这是仪轨式!这是、这是有重大活动时候儿要用的嘛……宗教神学里,我们一般重点也讲的是——宗教实践的前两个构成。
而且,大家注意啊——“宗教观念”这个词,什么叫宗教观念呢?“宗教观念”这个词,叫“既不是也不是”!什么叫“既不是也不是”呢?就……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观,它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神学观。佛教的宗教观念是一种混合观,它并不纯粹。因为,我们知道——“佛教哲学”是一个新概念……以前佛教叫“义学”。所以说,用西方的宗教观念来判这个“佛教宗教观念”的时候呢,它这个观念是一种混合观。
善导大师构建的净土宗的宗教实践,也分为这两部分,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第一部分,善导的“宗教观念”,简单地说,分为三块儿,叫——安心、起行、作业。在这个观念指导下的“宗教实践”也分为三块儿,叫作——转经、礼忏、往生之法。呐,这个就已经……就完全是神学了!大家可以……不爱听就跳过去吧!就是……前一部分,“宗教观念”——安心、起行、作业;后一部分,在这个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转经、礼忏、往生之法。
我们先来说“宗教观念”部分。观念、观念……当然是“心”的问题啦!对吧?我们说善导大师的“宗教观念”是三块——安心、起行、作业。上来,肯定是“心”!所以,“宗教观念”上来就要“安心”——你安了心,你才能起行……你就开始做了嘛!对吧……然后,最后作业。这个“业”呢,不是你日常作业那个“业”,是业报的“业”——作业。所以,先安心,然后开始起行动,最后做出业报来……做出业果来。这就是善导大师的“宗教观念”。他主要是要把这个“宗教观念”给你展开……论证出来。
佛教的神学部分,实际上主要就是净土教——要求你安心!安心、安心……安的是什么“心”?什么“心”呢?三心!大家记住啊……所谓净土宗的“安心”,只安三个“心”——第一个“心”叫“至诚心”;第二个“心”叫“深信心”;第三个“心”叫“回向发愿心”。这是所谓“安心”,要一安三“心”!安三个心……不是一个心。
第一个,所谓“至诚心”……我们普通话说什么叫“至诚心”?就是真心呗!就是……你真心——真心信、真心修!就是——真实心!所谓“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修行,必须以真实的心去做。
这个“真心”,净土宗也经常讲——祂是两种真实!就是,所谓“真心”的“真”……大家记住啊,佛教义学就这样,你每个词你必须去追定义……所谓“真心”的“真”,什么“真”呢?不光是……嗯,就“真”还能不能再分?能!“真”还能再分!所谓的“真”是两种:一种,叫“自利真实”;一种叫“利他真实”。对吧?你自利啊……人自利真实,这肯定的!你肯定自利真实!但,利他也要真实,重点在这里!
所以,净土宗第一个“心”——“至诚心”,就是“真心”!而这个“真心”又分两个“心”——“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就,这个“真”又分两个——“自利”、“利他”都要真实!主要“利他”要真实!嗯……“自利”这个不说都会真实。
净土教管这两个“真实心”叫作“二利真实”,这是我们常说的“二利真实”,就是……又自利、又利他。大白话说呢……就是——您真心地爱自己……这我们相信;你也要真心地爱别人!而且,爱别人跟爱自己一样的真……啊,这就象基督教的话了!对吧……
大部分人呢,在谈“二利真实”的时候儿呢……“自利真实”那都是在心里的,“利他真实”都是在嘴上的。净土教看到这点,要求——你要从心里“利他真实”。而且,其实这个要求呢,也并不是一个圣人要求……就是象基督教似的——要求你爱别人甚至超过爱自己!没有!只是求你“利他”和“利己”都同样真实。
善导大师进一步指出了——你真心地“自利”,该怎么“利”?欸……你看大师就是这样——大师拣你喜欢说(听)的听(说)!他先教你,说——你应该怎么样地真心“自利”!对吧……呐,人上来,人不是说先教你怎么真心地“利他”……“真心利他”你就不爱听了!善导大师,上来先教你如何真心地“自利”?该怎么“自利”?这个“自利”呢,不是自己获利……自己得好处的自利,是一种失去的“自利”。什么意思呢?在“失去”中“得到”!
善导大师说——这个“自利真实心”,是在“失去”中得到的。这个“自利真实心”分为两个,叫——“舍”与“修”。大家记住啊!“自利真实”分为两部分——“舍”与“修”。在“失去”中才能得到这个“自利真实心”!不是“舍”与“得”!呐,我们经常说——舍得、舍得……不!自利真实心是“舍”与“修”!它不是“舍”与“得”……佛家不提倡“舍得”!为什么?舍得、舍得……何为“因”、“果”?那“舍”是“因”,对吧?还是冲着那个“果”——“得”,去的。一般,大谈“舍”、“得”的,往往都是冲着那个“得”去“舍”的,对吧!它有“因”、“果”的,如果没有“得”就让你“舍”……那你问问他还“舍”吗?
佛教提倡的“舍得”……也提!那“得”……“舍”的是烦恼,“得”的是大菩提!舍烦恼得大菩提,才是佛家提倡的“舍得”!但跟尘世中谈的“舍得”是两回事。所以,佛家在谈“自利真实心”的时候,谈的是“舍”与“修”。舍什么呢?行、住、坐、卧,想诸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就是说——你日常生活里,一切诸恶都要舍!懂吗?在失去中……失去一切诸恶、舍掉一切诸恶。不是舍一切,是要舍一切诸恶——想诸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儿生活啊……凡是恶习,都是难以割舍的!往小了说,比如戒个烟……凡是恶习,都是难以割舍的。这个“一切诸恶”的范畴就大了——贪、嗔、痴、慢、疑……哪个不是恶?哪个好舍?所以,这个“舍”的过程,实际就也是修的过程。所以,这个“自利真实心”的……分成的两部分——“舍”与“修”,祂也是合为一体的。
善导大师呢,把日常的“恶”进一步扩大了!扩大到了一个“不善”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比“恶”更大!为什么?因为我们日常做的很多事情啊,它谈不上“恶”……但是,它也确实不属于“善”!哎,确实属于“不善”!大家要区分一下儿“作恶”和……这个事儿“不善”,它的覆盖范围是不一样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07.html